正文 第2章 追索價值的真諦(2)(2 / 3)

以改進了的學習、思考以及交際能力為基礎的適應性,可以取代人類進入種係高級需要階段時的逐漸消退的本能,這是流行理論的推論。假如我們用低級動物標準來解釋本能,把它說成是由先天決定的衝動、感知的衝動、工具行為和技能,以及目標對象(甚至還有表達感情時的伴隨物,如果我們能細心觀察的話)構成的混合物,那麼,這種理論似乎是真實的。根據這種解釋,在白鼠中,我們發現了性本能、母性本能、喂養本能以及其他本能。在猴子那裏,母性本能仍然存在,喂養本能已經改變並可繼續更改,性本能則已消失,隻剩下似本能的欲望。猴子要選擇性配偶,有效地完成性行為必須通過學習。人類沒有留下這些(或其他)本能中的任何一種。性和喂養欲望保留下來,甚至大概還有母性欲望,盡管很微弱。但是工具行為、技能、選擇性知覺、目標對象等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主要是在疏通意義上的學習)。人類沒有本能,隻有本能痕跡。

隨著這種進化的發展,當我們的研究種係升級時,我們可能會逐漸發現新的(更高級的)欲望,發現另一種本能,它在本質上是似本能的,即在強弱程度上由機體結構和作用所決定。雖然我們大膽提出了我們的假設,但實際上,對低於人類的動物身上的高級欲望我們還隻能是猜測。這給未來留下了一個難題,即確定在什麼程度和意義上,老鼠、狗、貓以及猴子顯示出對安全、歸屬、愛、尊重、自主、自信、好奇、理解或美的欲望。再次提請大家注意,我們這兒論述的是似本能的衝動或欲望,而不是先定的工具行為、能力或滿足方式,即不是本能的。

有一組實驗表明,這是一個可驗證的假設。馬斯洛與克勞福德、耶基斯已證明,幼小的黑猩猩是一種利他的、非控製欲的、友好的、有撫愛能力的動物。這也是所有同他們一起工作的人的印象。沃爾夫在羅猴、彌猴身上重複了克勞福德的這一實驗,發現它們不是這樣。因此,我們目前隻能說,在動物界的所有物種之中,隻有人與黑猩猩才有利他、友好、愛等這類行為(也許根據普通的觀察,狗應該包括在內)。其他的需要,即在人那裏比在其他動物那裏更強烈的需要,是對信息、對理解、對美的需要,或者是對於對稱、秩序、完美的需要等。當然,所有人都必須承認,這些欲望在人身上是向高峰發展,而不是趨向廢退。人是所有動物中最富有科學、哲學、神學以及藝術精神的。而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對某些人來說,這些都是像安全、愛等一樣的需要。不過,它們是本能的原基,而不是本能的殘餘。

不過遺憾的是,關於這些需要,雖然它們顯然是很重要的,但實際上我們沒有實驗的或臨床上的資料。

可以根據演繹理由假定:這些欲望的外在的、後天的決定因素雖然是確切存在的,但也同樣無疑是很脆弱的。大多數理論家認為或假定,愛的需要是以生理需要的滿足為基礎,並通過條件作用形成的。例如,我們學著去愛,是因為我們愛的人過去是食物、溫暖、保障的給予者。這樣,這種派生需要論就必須堅持這樣的主張:知識、理解和美的需要是以生理需要的滿足為基礎,並通過條件作用形成的,即它們過去和現在都是代替食物的信號,可是通常的經驗幾乎根本不支持這種論點。不難看出,它比類似的愛的後天獲得論更站不住腳。

本能的文化標準(我們現在說到的這種反應是獨立於文化的嗎?)是一種決定性的標準,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沒有明確的資料。就其本身而言,它們支持我們考慮的理論,或者與我們的思路一樣。然而,必須承認,換一個人審閱同樣的材料,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由於我們的現場經驗僅限於與一群印第安人有過短期接觸,而且由於問題取決於人類學家未來的發現而不是心理學家的發現,在這裏我們將不再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