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實現價值的契機(8)(2 / 3)

高峰體驗時的情緒反應具有特殊的驚異、敬畏、崇敬、謙卑、降服的色彩,在這種體驗麵前就好象在某種偉大事物麵前一樣。有時,這種體驗有點害怕會被壓倒,雖然是愉快的畏懼。我們的研究對象用這樣一些短語表明這一點,“這對我來說太多了”,“它超過了我的承受能力”,“這太驚人了”,等等。高峰體驗可能具有某種辛辣和尖刻的品質,這種性質可以引起流淚和大笑,或者二者都出現。反之,高峰體驗也可能近似於痛苦,盡管這是一種稱心如意的、通常被描述成“甜的”痛苦。這種高峰體驗可以走到如此遙遠的程度,能以一種罕見的方式包含了死亡觀念。不僅是我們的研究對象,而且許多討論各種高峰體驗的作者,都把這種體驗和死的體驗,即一種渴望的死亡進行比較。典型的措詞可能是:“這簡直太奇妙了,我不知道我怎麼能夠承受得了。我可以現在就死,那也很值得。”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想緊緊抓住這種高峰體驗,不願從這個頂峰返回到普通生活的深穀的緣故;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在高峰體驗的偉大麵前極度謙卑和深感自身渺小和無價值的一種表現。

在這上麵我們還必須處理另一種矛盾現象,雖然這很困難。在觀察世界方麵相互抵觸的報告中,這個矛盾被發現了。在一些報告中,特別是關於神秘體驗、宗教體驗、哲理體驗的報告中,整個世界被看作是統一體,像一個有生命的豐富多彩的實體那樣。在其他高峰體驗中,尤其是在戀愛體驗和美感體驗中,世界中一個很小的部分這時卻被感知為似乎它就是整個世界。在這兩種情況下,知覺都是統一的。對一幅畫、一個人或一個理論的存在認知,擁有屬於整個存在的一切屬性,即擁有存在價值,這個事實很可能是由另一個事實派生出來的,即在高峰體驗中,仿佛這個體驗就是那時存在著的一切。

抽象的、類化的認知與具體的、樸素的、特殊東西的鮮明認知,有著實質性的差異。這就是我使用抽象的和具體的這些術語的意思。從哥爾德斯坦的術語來看,它們是極為不同的。我們的大多數認知(注意的、感知的、記憶的、思維的和學習的)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這就是說,在我們的認知生活中,我們主要的是進行類化、圖式化、分類和抽象。我們並沒有按著世界萬物實際存在的樣子來認知世界萬物的本性,我們的大多數體驗都經過了我們的範疇、結構和成規體係的過濾。我們把這個差異用於研究自我實現的人,在他們身上發現,既有不拋棄具體性的抽象能力,又有不拋棄抽象性的具體化能力。這樣,就在哥爾德斯坦的描述上增添了一點新東西,因為我們不僅發現向具體東西的縮減,而且也發現向抽象東西的縮減,即降低了認知具體東西的東西。從那時以來,我們已在優秀的藝術家和診療家身上發現察覺具體東西的這種特殊能力,盡管他們並不是自我實現者。我們在普通人的高峰體驗時刻發現了同樣的特殊能力。這時在具體的、特異的性質上講,他們都能把握知覺對象。

因為這種獨特的具體覺知通常被描繪成是審美感知的核心,所以它們幾乎已經成了同義語。對於大多數哲學家和藝術家來說,按著這個人內在的獨特性具體地感知他,就是審美地感知他。這種關於對象獨特本性的知覺是一切高峰體驗的特征,而不隻是美的高峰體驗的特征。

把發生在存在認知時的具體感知理解為一種同時或連續地對有關對象的一切方麵和一切屬性的感知,這是有益的。從實質上來講,抽象就是隻選擇出對象的某些方麵,即那些對我們有益的方麵,那些對我們有威脅的方麵,那些我們熟悉的方麵,那些符合我們語言範疇的方麵。抽象,即使它們是有益的,但它們仍然是不真實的。總之,抽象地察覺一個對象並不意味著察覺到了它的一切方麵。抽象顯然包含挑選某些特性,而拒絕其他特性,並創造或者歪曲其餘的特性,我們把它製造成為我們所希望的那個樣子。我們創造它,我們製造它。而且,在抽象中把對象的各個方麵與我們的語言體係聯係起來的強烈傾向是極端重要的。這個傾向造成了特殊的麻煩,因為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語言是二級過程而不是原初過程,因為它論述的是外部現實而不是精神的現實,是有意識的而不是無意識的。實際上,在詩人的語言和狂人的語言上,這個不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矯正了。但是,在許多體驗的最終分析上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而且可能被投入根本沒有語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