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今大,我們都需要學會思考,像哲學家那樣從現代的意義是建立分析問題的哲學框架。你認為誰是成熟的批判的思考者?作為成熟的思考者,應該具有活躍的、充滿活力的思想。一般來說,應具備以下的特性:
寬容:在討論中,他們認真聽取每一種觀點,對每一種觀點都給予認真和公平的評價。
有學識:當他們談自己的看法時,總是以事實和根據為基礎。另一方麵,如果他們對某件事還不太了解,他們會承認這一點。
思維活躍:他們積極主動地運用他們的智力來麵對問題,迎接挑戰,而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應付局麵。
好奇:他們對問題喜歡刨根問底,深鑽細研,而不是滿足於蜻蜒點水。
獨立思考:他們不怕與他人的觀點不一致,他們的信仰都經過認真的分析,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借鑒他人的信仰,或簡單地隨眾。
善於討論:他們能以一種有條理和理智的方式對他人和自己的看法開展討論,即使大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有分歧,他們能認真地聽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並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談自己的看法。
有見識:他們對問題的看法能一語中的,當別人在細節上糾纏時,他們能抓住問題的實質,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自我意識: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偏見,並能在分析問題時,很快自我反省糾正。
有創造性:他們能打破思考的常規,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熱情:他們最強烈地渴望了解和認識,總是努力把問題搞深搞透。
激發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還可以從更廣泛的含義上去理解,不僅做出完整的新發現和新發明的思維過程是創造性思維,而且那些盡管沒有取得最後發現和發明,但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結論和見解上具有新奇獨到之處的思維活動也是創造性思維。不僅在科學技術領域中那些重大發明和發現過程中存在創造性思維,而且在人們的政治、軍事、經濟決策中和生產教育、藝術活動中,也無不存在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一旦成為人們最普遍的活動方式和內容,就將標誌著人類的文明程度發生了劃時代的飛躍。
鍛煉與發展思維能力
一般人的天資並沒有大的差別,如同馬克思所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人的思維能力主要是用腦的實踐中形成與發展的。像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的身體素質一樣,勤於用腦可以使大腦越來越發達,思維能力越來越強。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說得好:“心,靈物也;不用則長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因此,我們要注意養成凡事都要用腦筋想一想、問一個為什麼的習慣,不滿足於對事物的一知半解,不滿足於接受與記誦現成的結論。隻有這樣,腦子才能越用越靈。
克服從眾心理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過這樣一次實驗。他找來7名大學生坐在一起,請他們判斷兩張卡片上的線段長度。第一張卡片上畫著一個“標準線段”,其餘的每張卡片上畫著三個線段,其中隻有一個線段與“標準線段”長度相等。阿希要求大學生們找出其餘卡片上與“標準線段”長度相等的線段,並且按照座位順序說出自己的答案。
其實,那7位大學生中,隻有倒數第二位是蒙在鼓裏的受試者,其餘6位大學生事先已經串通好了,他們的答案保持一致,但三分之二都是錯誤的。以此來測試那位受試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圍人的影響,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實驗的結果是,有33%的受試者由於屈服於群體的壓力而說出了錯誤的答案。
有趣的是,不但人類有“從眾”的傾向,其他的群居類的動物也許都有“從眾”的習慣。法國的自然科學家法伯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群毛蟲入在一個盤子的邊緣,讓它們一緊跟著一個,頭屋相連,沿著盤子排成一圈。於是,毛蟲們開始沿著盤子爬行,一隻緊跟著一隻,既害怕掉隊,也不敢獨自走新路。它們連續爬了七天七夜,終於因饑餓而死去。而在那個盤子的中央,就擺著毛蟲們喜歡的食物。
思維上的“從眾定勢”,使得個人有一種歸宿感和安全感,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等有害心理。另外,隨大流也是一種比較保險的處世態度。自己跟隨著眾人,如果說的對,做得好,那自然會分得一懷羹;即使說錯了、做得不好也不緊,無須自己一個承但責任,況且還有“法不責眾”的說法。當我們麵對一些實際問題時,如果一味地從眾,自己不動腦筋,我們就很難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