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而不是愚蠢,這似乎無可辯駁。然而,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麵性。聰明固然是好事,但做人如果太過聰明了,往往也會變成壞事。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而且這一“誤”,就有可能誤了一生。
誰更聰明
英國某家報紙曾舉辦一項高額獎金的有獎征答活動。
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人類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以拯救無數人,使他們免於因環境汙染而麵臨死亡的厄運。
第二位是核學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毀滅的絕境。
第三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食物,使幾千萬人不會因饑餓而死。
此刻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個人以減輕載重,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下哪一位科學家?
問題刊出之後,因為獎金數額巨大,信件如雪片般飛來。
在這些信中,每個人都竭盡所能地闡述他們認為必須丟下哪位科學家的見解。
最後結果揭曉,巨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小男孩。
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人們就是這樣,在世事麵前思前想後,想要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生怕自己表現得比別人愚蠢落在別人後麵,並為此爭權奪利,甚至大打出手。這樣自以為聰明地爭來爭去,卻不知真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拋開功利,真實地麵對事情本身。功利心越重,離真理越遠。這就是那個小男孩獲勝的理由,因為他的真實比任何人的鴻篇大論都來得聰明。
不要告訴人家你更聰明
英國19世紀的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土曾對他的兒子做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蘇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誡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無所知。”
這些話的意思是,你可以比別人聰明,但千萬不要賣弄。一旦賣弄起自己的聰明,那不但會誤了事,還會受到懲罰。因為,如果你覺得隻有自己是聰明的,那別人就是愚蠢的,這樣你就會有意無意地顯露出你的輕蔑,即使隻是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因為你否定了別人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別人的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別人的感情。尤其對於一位你的長輩或者上司來說,這種否定是很致命的,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賣弄了聰明的你不但不會得到嘉許,而且還要承擔後果,即使你有再多的道理也無濟於事。
這樣的例子在我國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那時的文人十有八九是聰明的,這聰明的表現之一就是看不起上司,認為上司不如自己聰明。晚唐時的溫庭筠就是個例子。
唐宣宗時,溫庭筠由於善於詩詞,常常出入於當朝宰相令狐絢府第,令狐相國對其待遇甚高。但是溫庭筠恃才放狂,經常顯示自己的“更聰明”,結果終為人所不容。
有一次,宣宗賦詩,上句用了“金步搖”,但對句一時怎麼也想不出來,遂令溫庭筠來對。溫庭筠立即以“玉條脫”應對,宣宗聽罷非常滿意。當時在旁的令狐相國不知溫庭筠所對詞語的出處,事後就向他虛心請教。本來,宰相大人不恥下問已是很給麵子了,可溫庭筠呢,在告訴對方此典出自《南華經》後,又說了句:“南華經》這麼一部極普通的書,相國在公事之餘,也應該讀一點才是。”換一種說法就是:這樣的書你都沒有讀過,你還做什麼宰相?當時令狐絢臉都羞紅了,當麵沒有發作,背後卻向宜宗報告說溫庭筠這人有才無行,不能讓他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