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兩天……十天,茫茫的沙漠好像無邊無際。白天,年輕人是一匹任勞任怨的駱駝;晚上,他又成了最體貼周到的仆從。然而,老人的要求卻越采越多,越來越過分。他會將兩人每天總共的食物吃掉一大半,會將每天定量的馬血喝掉好幾口。年輕人從沒有怨言,他隻希望老人能活著走出沙漠。
他倆越來越虛弱,直到有一天,老人奄奄一息了。“你走吧,別管我了。”老人說:“我不行了,還是你自己去逃生吧。”
“不,我已經沒有了生的勇氣,即使活著我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寬恕。”
一絲苦笑浮上了老人的麵容:“說實話,這些天來難道你就沒有感到我在故意刁難、拖累你嗎?我真沒想到,你的心可以包容下這些不平等的待遇。”老人說著解下了身上的一個布包:“拿去吧,裏麵有水,也有吃的,還有指南針,你朝東再走一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我們在這裏的時間實在太長了……”老人閉上了眼睛。
“你醒醒,我不會丟下你的,我要背你出去。”
老人勉強睜開眼睛:“唉,難道你真的認為沙漠這麼漫無邊際嗎?其實,隻要走三天,就可以出去,我隻是帶你走了一個圓圈而已。我親眼看著我兩個兒子死在敵人的刀下,這全是因為你。我曾想與你同歸於盡,一起耗死在這無邊的沙漠裏,然而你卻用胸懷融化了我內心的仇恨,我已經被你的寬容大度所征服。隻有能寬容別人的人才配擁有他人的寬容。”老人永久地閉上了眼睛。
年輕指揮官震驚地佇立在那兒,仿佛又經曆了一場戰爭,一場人性的戰爭。他得到了一位父親的寬容。此時他才明白武力征服的隻是人的軀體,隻有靠愛和寬容大度才能贏得人心;
他放平老人的身體,懷著寬容之心,向希望走去。
用怨毒的心對人,最終傷人害己,而一個有著寬容之心的人,不但能夠拔去別人心中的“蜜蜂的針”,而且能夠獲得別人的寬容。誰都有做錯事情的時候,用寬容的心對人,用大度化解仇恨,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寬容是一種智慧
寬容別人不但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方式,也是一種修養,一種品質。也許有的時候寬容別人的人會被看作膽小怕事,因為他們會對別人的羞辱忍氣吞聲。其實不然,寬容是一種海納百川的大度,是一種令人折服的智慧。
佛教裏有一尊菩薩叫彌勒佛,這尊佛代表著充滿希望和喜悅的未來。他笑容滿麵,肚子大大的,表現了寬容的生活智慧。據禪學典籍記載,彌勒佛曾經在中國出現過,他就是布袋和尚。他平常提著一個布袋,手持禪杖,四處化度有情的眾生。雖然到處弘法很辛苦,但他每天都是笑容滿麵,充滿喜悅。他的生活態度表現了對人生的達觀與對世情的寬厚。聽說,彌勒佛的造型就是依照布袋和尚的樣子雕塑的。它透過象征性語言,表達了深奧的彌勒法門:笑容表現了對未來的希望和愉悅的心情,方耳象征著神氣,大肚表示寬厚能容天下。
的確,生活中肚量最為重要。布袋和尚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好的肚量就像他那所謂的大布袋,展開像遍十方那樣寬大,這樣才有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任由自己遨遊,生活得自在,到哪裏都可以契機應緣,都可以和諧圓滿。
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事實上隻有胸襟開闊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寬容。反觀那些善於妒忌的人,遇到一點不滿便怨天尤人,這些人縱然學問再好,也難成大器。
比如三國時的周瑜,毫無疑問是個卓越的軍事家,才能出眾,足智多謀,把龐大的東吳水師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是,當他得知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雖自知不如,但卻不甘落敗,於是整天盤算著如何打贏諸葛亮,最終在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淒歎後,落得個吐血身亡的結局。其實這又何苦,倘若周瑜能夠寬宏大量一些,他的結局肯定不會是這樣。
因此,寬容是一種智慧,可以使你表現出好的性情,在激勵自己的同時也能引發別人的回應。懂得寬容別人,就不會亂發脾氣、亂鬧情緒,甚至當麵跟別人起衝突。這樣,在讓別人欣慰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受教育與成長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規避箴言:
寬容是每一個有慈悲心的人應具有的美德。具有寬容心的人,能在事情陷入僵局時使其峰回路轉,也能使緊張的人際關係變得柳暗花明。如果人人都能以寬容之心待人,我們的生活便不會再有那麼多勾心鬥角,我們也不會再活得那麼累。因此有什麼事情難以解決時,不妨提醒自己寬容一些,風輕雲淡的日子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