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天,國王的“打獵欲望”發作,很想出去打獵,但又礙於麵子,不想釋放丞相,隻好一個人單獨騎馬去打獵了。
平時,丞相比較熟悉地理環境,因此,經常都是凱旋而歸。那天,國王一個人單獨打獵,在森林內追逐動物。幾個鍾頭下來,不但沒能打到獵物,最後還迷了路,竟然闖進了食人族的地盤,成了食人族的獵物。
當晚,食人族把國王綁在一根十字架上,正準備食用的時候,發現國王的拇指隻有一截,而他們隻吃完整的動物,像國王這種“不完整的動物”是不祥物,於是國王因此得以被釋放。
國王劫後餘生,非常激動,馬上趕回國都,到監牢去拜見丞相。
“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你說我斷指是件好事,它救了我一命,我錯怪了你!”
過後,國王又對丞相說:“我關你在牢裏十多天,好不好?”
“好,很好!”
“為什麼?”國王不明白。
“陛下,如果您不抓我進監牢,我一定會隨從您去打獵,我們都會被禽人族抓去。您可以因為斷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無疑。因為我很完整啊!”
一時間,國王茅塞頓開,領悟了一個真理:每件事都有其兩麵性,是好,是壞,都在於自己怎麼看待。
失敗也是一樣,遭遇失敗不一定就是禍事,耐心等待,也許馬上就會出現轉機。
做個樂觀者
父親欲對一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又把樂觀的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
“告訴你,爸爸。”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樂觀者與悲觀者之間,其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餅,悲觀者看到的是一個窟窿。麵對失敗時,樂觀者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考驗,是對自己意誌的磨煉,從而更加勇敢地前進,把曾經的失敗當作教訓,甚至當作動力;而悲觀者則認為失敗證明了自己的無能,既然失敗了,那就證明自己是不適合做這件事的,就是再努力也無濟於事,於是趁早放棄。
樂觀者看到的是失敗積極的一麵,悲觀者則隻看到消極的一麵。而大量事實證明,成功幾乎都屬於那些樂觀看待失敗的人。
在愛迪生發明白熾燈之前,曾經嚐試了好多種燈絲的材料,最後終於找到了鎢絲。
有人問他“如何看待此前的失敗嚐試”,愛迪生回答:“我沒有失敗過,我隻是證明了那些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在別人眼裏,愛迪生曾經的嚐試也許就是失敗的,而在他看來,卻是成功,因為沒有經過這些嚐試,他就不能找到鎢絲,成功地發明白熾燈。所以說,凡事都有兩麵,而失敗的另一麵就是成功,關鍵看你怎麼看待。悲觀者看到的失敗,也許由樂觀者看來就是成功。
規避箴言:
任何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便有不同的結果,我們為何不多看積極的一麵呢?有句話說得好:“失敗的另一麵是成功。”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記得輸要輸得瀟灑,不要把自己深埋在失敗的陰影中,掉進自怨自艾的陷阱。換個角度去看,失敗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慘痛,也許成功已經包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