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輩子,誰都不甘心庸庸碌碌、平平凡凡地從頭走到尾,誰都希望能夠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仿佛隻有這樣,這一生才活得更有價值。其實,從古到今,做了大事的人也就史書上屈指可數的那幾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默默無聞的平頭百姓,而這些普通的百姓就是在做不完的小事中一代代繁衍生息,使得這個社會一步步發展到今天。所以,人並不是生來做大事的,手邊的小事比幻想中的那些大事更有意義。
小事的力量
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等待著被委以重任,做一番大事來施展抱負、盡顯才華。這當然無可厚非。可現實是,這樣的機會很少,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們所做的依然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這時,很多人開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由此對待平凡瑣碎的事情,缺少熱情,敷衍了事。殊不知,機會就在這些無謂的嗟歎中悄悄地溜走了。
孔老夫子說“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意思是,位子擺得不端正就不去坐,食物切得不整齊就不去吃。按理說這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這位擁有三千弟子的孔聖人偏偏如此注重,為什麼呢?因為“注重細節”是這位名學大儒所奉行的行為準則。所謂“窺——斑而見全豹”,說的就是從妥善處理點滴小事的過程中,一個人的能力及工作態度就可能被其他人認可,優良的個人形象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來,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雖小,但是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世界。從這些小事中,就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從而決定一個人的機會。
比如,在開會議時,有人開著手機,不停地外出接電話;有人不停地吸煙,把會議室搞得烏煙瘴氣;領導在台上講話,他卻在下麵津津有味地看小報或不停地竊竊私語。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往往缺少認真的態度。還有的人經常犯小錯;上班經常遲到;對別人的幫助不說—句感謝的話;在下級遇到困難向你求教時,不但不幫助解決,反而用粗暴、簡單的話推卸本應該承擔的職責;幾個小時不在辦公室裏,卻仍然開著空調……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卻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同時正因為小,往往容易為大多數人所忽視,但久而久之,積少成多,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甚至決定終生的成敗。
因此,不要小看小事,某些時候,小事卻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例如在談判中,一個錯誤的用語,也許就會讓你痛失快要到手的合同,反之,幾句真誠中肯的話,也許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從此帶來合作的機遇。所以,妥善地將小事處理好就代表著一種永不懈怠的處世風格,這是一個人成功的資本。要追求成功,就從小事開始努力,隻要重視,隻要想做,人人都可以做到。
小事成就大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隻舊鍾當中。兩隻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隻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鍾“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已經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這個小故事說明的正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的大道理。成功看起來是一件很遙遠的大事,就像那隻小鍾一樣,以為擺三千二百萬次是一件無法實現的大事,殊不知一秒秒、一天天地積累下來,這件大事很簡單地就完成了。所以,大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大事是由小事不斷積累的,大事需要小事來成就。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那位老推銷員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邀請台下的兩位年輕人上來,請他們用一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