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狄葉:從《玉書》到《大地之歌》
文學影響是個脾氣怪僻的命運之神:對中國詩在西方影響貢獻最大的人物,往往不懂中文。龐德是個顯例,但另一個例子也很有趣,那是《玉書》(Le Livre de Jade)的法譯者柔迪特·戈蒂葉。
19世紀下半期中國詩譯入西文,法國翻譯家的貢獻比較突出:如1862年德理文(dHervey SaintDenys)的《唐代詩歌》(Poesie de IEpoque des Thang)、1886年恩鮑爾·西阿爾的《14至19世紀中國詩選萃》(La Poesie chinoise du XIVe au XIXe Siecle extraits des poetes chinois)。但是1867年柔迪特·戈蒂葉(Judith Gautier)譯的《玉書》產生的影響特別大。
柔迪特·戈蒂葉是法國唯美主義運動的發起者泰奧菲爾·戈蒂葉(Theophile Gautier)的女兒,著名印象主義詩人皮埃爾·洛蒂(Pierre Loti)的妻子。泰奧菲爾·戈蒂葉寫過一些很美的仿中國詩,可能就促使女兒對中國產生興趣,她是龔古爾文學院曆史上第一個女院士。鄂狄葉是她自己取的中文名字。
1867年出版的《玉書》實際上是柔迪特·戈蒂葉在一個泰國人(據說是她的情人)幫助下譯成的,她本人不懂中文。初版時她用的是化名柔迪特·沃爾特(Judith Walter),但書出版後很受歡迎,再版時她就署了真名。第二版得到當時中國駐歐欽差大臣裕庚,就是後來用英文寫清宮小說著名的“德齡公主”之父,可能還有使館其他人的幫助,後來流行的實際上是這個增訂本。該版卷前有裕庚致鄂狄葉的題詩,也有俞第德贈安南廢王的題詞,看來兩個都是她的中文名字。此版中塞有一些裕庚子女不高明的詩作的法譯文。
《玉書》譯句相當長,無韻,實際上是惠特曼式的長句自由詩。這個形式上的處理對後世影響相當大。在戈蒂葉之前有漢學家用散文意譯中國詩,但沒有人用過自由詩形式。
1873年G·波姆(GBohm)將《玉書》譯成德文:1907年漢斯·貝特格(Hans Bethge)將《玉書》與德理文的唐詩譯文參照譯出新的德譯本《中國笛》(China Flute)。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合唱交響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s Erde)就是選取其中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八首詩作為歌詞寫成的。
《大地之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樂》那樣的合唱交響曲。而且在馬勒交響樂作品係列中也是第九部,《第九交響樂》是貝多芬去世前最後的一部作品,馬勒認為這數字不祥,故另名之。所以《大地之歌》中的中國詩合唱,是用來對應貝多芬著名的《歡樂頌》的。
馬勒共寫了六首歌曲,分別為:
一、男高音獨唱:《大地哀愁飲酒歌》,原文已無法追尋,可能是李白《將進酒》《短歌行》等飲酒歌的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