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統計黃龍溪流域船工常用的號子有:
橈號子、櫓號子、平水號子、逆水號子、拉纖號子、數板、幺二三號
子、斑鳩號子、駁船號子、交架號子、外倒號子(拉纖)等。
三、價值及瀕危現狀
黃龍溪號子是川江號子的支係,有著川江號子的神韻。由於水域
水流平緩的特定環境,黃龍溪號子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是以“平水號子”為主體,其音樂特色是旋律舒展、平和、優美,獨具川西平原風格。因其水路貿易,留下了大量文化和商業遺存。黃龍溪號子的存在,是成都曆代船工原始勞動方式的寫照,更是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水上運輸久遠曆史的見證。在那個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代,是船工們用自己不屈的脊梁和頑強的精神造就了黃龍溪,使之成為曆史上全國聞名的水碼頭重鎮、商業集市,所以說黃龍溪號子反映了黃龍溪沿岸的風土人情,反映了舊社會廣大勞苦大眾的精神世界,記錄了黃龍溪社會曆史發展的典籍,是承載黃龍溪鎮風土人情和曆史的非物質文化精神見證的載體,是研究黃龍溪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據。黃龍溪號子有較高的音樂和文學價值,曲調獨具四川特色,發聲方法和腔調別具一格,沒有經曆過船工的生活是難以學會的,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也是難以體會的。號子旋律變化豐富,曲調時而高亢嘹亮,時而舒緩抒情,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船工們在運輸途中的艱辛和勞累。
黃龍溪號子也稱府河號子、錦江號子、鹿溪河號子,從1700年逐漸形成到現在,是成都平原唯一幸存到現在最具代表性的船工號子,因此對它的搶救保護就格外顯得重要和迫切。
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以及現代文明的衝擊是黃龍溪號子瀕危的主要客觀原因:
1.新中國成立後,動力機械船逐漸代替木船,從事木船航運業的人數隨之減少。
2.曆史上,府河曾經作為成都至宜賓、重慶的重要河道,而現狀,府河水位低至已不能通航。
3.新中國成立後,陸路交通事業迅猛發展,1950年建成成渝鐵路,距鎮12公裏的成昆鐵路和穿場而過的雙彭(雙流至彭山)公路,以至以後相繼建成多條高速公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使水路運輸急劇衰落,兩岸公路帶來的低成本運輸和高速度,使古老的木船航運業日益失去其競爭能力和生存空間,依附於木船航運的黃龍溪號子也就日漸消失。
4.黃龍溪號子係黃龍溪船工情趣表現的一種形式,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屬自發性口授傳承。現能全麵演唱黃龍溪號子的老船工大都已故,現存為數極少的傳唱者均在77歲以上,如不及時搶救,預計5年之後演唱號子的傳承人將基本絕跡。目前省級代表性人物有:
王紹清,1920年生,黃龍溪家樂四隊
傳承人:賈興安,1929年生,黃龍溪大河7社
喬新雲,1931年生,黃龍溪黃龍社區富新街71號
郝仁富,1937年生,黃龍溪大河村2組
羅清富,1938年生,黃龍溪黃龍社區
李光榮,1940年生,黃龍溪黃龍社區3組
郭 強,1950年生,黃龍溪黃龍社區
5.年輕一代對黃龍溪號子缺乏了解、學習繼承的熱情不高。現代文化娛樂活動的豐富、多樣、時尚,使古老的船工號子日益失去其接受對象。所以“黃龍溪號子”的傳承人,亟待搶救保護。
四、搶救保護現狀及相關措施計劃
1.黃龍溪鎮現屬雙流縣,幾年來,縣政府和黃龍溪鎮管委會十分重視黃龍溪號子的搶救保護工作,成立了相關機構,專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指導領導工作。縣、鄉、鎮三級財政相繼投入近10萬元,用作黃龍溪號子搶救、保護的工作資金,還有一些民間藝術家和民間人士的多渠道投入。
2.黃龍溪管委會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係列文件為政策支撐和工作指南,與基層鄉(鎮)文化站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逐漸形成並完善區、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