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船工號子(3 / 3)

3.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各級基層單位的目標考核,完善、強化獎懲製度,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套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建立黃龍溪號子保護長效激勵機製。

4.以黃龍溪為基地,大力支持縣轄鄉、鎮、社區每年的船工民俗會:王爺會(會期每年六月初六,會址王爺廟),船工祭祀(正月初一祭船、臘月二十一封船),船幫行慈善組織會(渡船會、濟孤會、春台會)等組織的各項活動逐步形成規模,做大做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江號子的保護傳承發展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

5.黃龍溪鎮早在2006年9月首次成功承辦以“國際古鎮風情”為內容的大型旅遊文化盛會,重點推介黃龍溪源遠流長的蜀文化和水文化。

6.國家級川江號子保護單位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多次和黃龍溪鎮管委會共同對黃龍溪號子的相關素材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完成了黃龍溪號子申報省級非遺名錄所需的各類文字音像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於2008年正式授牌:黃龍溪號子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7.基本完成了黃龍溪號子現存傳承人的全部音、像、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8.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和省級保護單位黃龍溪鎮管委會經多次協商,於2012年內建立了黃龍溪號子傳承基地並舉辦了首期號子傳習班,正式啟動傳承發展規劃。

五、保護傳承預期目標和發展思考

1.在深入普查、搜集、整理的基礎上,將黃龍溪號子資料分類、編目、上架、建檔,對黃龍溪號子進行全麵查漏補缺。

2.使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先進設備,將黃龍溪號子所有資料(音、像、文、圖)係統、真實、全麵地妥善保存,籌建黃龍溪號子數據庫

3.通過各種渠道收購、收集、收藏黃龍溪號子傳統的相關器具、相關製品及作品等實物,在各項條件成熟後籌建川江內河航運陳列館。近期建立黃龍溪號子永久性傳承基地,計劃兩年內在黃龍溪鎮建立國家級川江號子傳承基地。

4.更加廣泛地利用區、市各種節慶、節日以及群眾性活動,聯合媒體共同促進黃龍溪號子的宣傳工作。擬編印《黃龍溪號子》普及讀物若幹。

5.將黃龍溪號子與黃龍溪旅遊相結合,進行適度開發與利用。可先舉辦區、市“黃龍溪號子節”及各種表演藝術形式的編創展演活動,上演黃龍溪號子相關的內容節目,緊密結合旅遊演藝產業,讓遊人體驗到黃龍溪水文化的獨特神韻,聆聽黃龍溪船夫曲的美妙歌聲。

建議設立“黃龍溪號子”獎勵基金和傳人保護基金,用現在能演唱“黃龍溪號子”的傳承人,針對全區鄉鎮基層文化專幹及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黃龍溪號子前期培訓。請傳承人進行現場口傳心授,請相關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講釋。爾後再擴展到全市範圍定期開辦一定規模的“黃龍溪號子”培訓班,再請文化專幹及音樂老師進行普及教學,並將學習成果搬上舞台,在全區、縣、市範圍內巡回展演,使傳承培訓達到預期成果。

6.建議建造仿古南河船,在船上增設相關配套設備設施,係統地

分期培訓黃龍溪號子中青年傳承人,在木船上傳承學習,能有益於學習者現場體會感悟到舊時船工的勞作情景。

7.還配套製作通俗易懂的音帶和像帶,有助於黃龍溪號子的傳承、演唱,通過社會普及和學校教育,使號子廣為傳唱,後繼有人,在全區、縣範圍內得到較快的有效傳播。

8.用三年時間精心打造“黃龍溪號子”經典曲目3-5首。培養“黃龍溪船工號子”歌王1-2名及數十名中青年號子傳承人。出版、發行“黃龍溪號子” 專著(文字、曲目)一部。與旅遊產業相結合,精細錄製包裝MTV光盤100張。逐步有計劃地把“黃龍溪號子”推向國內,走向世界。

七年來,四川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和成都市雙流縣黃龍溪鎮管委會,為黃龍溪號子前期的搶救和保護,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並逐年都取得階段性成果,為號子下一步更好地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被譽為“蜀漢第一古鎮”的黃龍溪是鑲嵌在錦江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濃縮了古鎮千年滄桑。雖然纖夫的時代已經遠去,但黃龍溪船工堅忍不拔、團結奮進、頑強拚搏、樂觀豁達的“精”、“氣”、“神”依然被傳承下來,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龍溪號子”的工作任重道遠。

以政府為主導,機製為前提,保護為核心,管理為關鍵,彰顯號子文化特色,結合旅遊開發,以市場為導向,鑄就黃龍溪號子成為黃龍溪鎮靚麗的名片,為深化成都文明城市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