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吃素是為了什麼?如果是怕殺生,一棵青菜從萌芽到長大,恐怕要殺掉不少蟲;如果是為了慈悲,為什麼素菜館子裏,菜名叫做紅燒魚或當歸羊肉湯呢?”
吃素,確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為了不吃眾生的肉,但更重要的是為這個“素”字,素是清淨、簡單、樸質的意思,“吃素”就是吃清靜、簡單、樸質的食物,這是求自身清淨者的本分,其實沒有功德可言。
因此,吃素者若心不清淨,則他吃的素就是白吃。
又一般所說的“吃齋”,齋字在梵名是布薩,是清淨之意。但佛教說的“持齋”、“齋食”,指的不是吃的食物,而是吃的時間,“過午時不食”叫“持齋”,故以“吃齋”來指素食者,是錯誤的用法。
吃素者若有功德,不在他的食物,而在他清淨心與慈悲心之開啟。
心清淨的人自然會想吃素。
素食久了身心自然會清淨。
這兩者感應道交,是不能分別的。
隨緣是一種解脫、無著與智慧的表現。領眾中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善觀因緣而隨機誘導的智慧。
它看起來不著痕跡,也沒有任何勉強;胸有成竹,可是卻不死執既定的計劃;有所努力與堅持,可是又絲毫沒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隻是淡淡的欣慰,而沒有過激的興奮與成事後的我慢;事不成,也隻有坦然的接受,而沒有難堪的懊惱追悔。總之,在謀事之時,雖然會盡力而行,但卻能隨順因緣而不勉強;在事情過後,會檢討得失,但又不會為成敗而喜、憂。這些,多少都是隨緣的相貌。
隻是,隨緣常常被人誤解為隨便、不努力或麻木不仁。在這些人的觀念裏,所謂的“隨緣”,隻不過是無能、逃避或懈怠的藉口罷了,豈是真正隨緣的智慧?
所謂隨緣,是積極地運用智慧與經驗,以檢別因緣、選擇主法。雖然不執著一定的模式,但卻盡量在可控製的範圍內,安排一組最理想的因緣組合,而不是隨隨便便地任由因緣發展。
隨緣是一種不計成敗,甚至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奮鬥。雖然沒有成敗、得失的執著,但在事情完全定案之前,仍然會努力地溝通、幹旋與修正,直到無著力點為止。而不是毫無努力,將就從事,使整個事情的安排、發展與完成,顯得粗製濫造、缺乏用心。
隨緣是一種積極的麵對,雖然不強求,但那是在運用智慧與經驗的分析判斷之後,了知一切人、事、物、境內在因緣的不可抗逆性(人機、時機、處機、法機等等,一時無力扭轉),從而避免了無謂的抗衡與勉強。他既已了解事件內在的因緣性,當然也就不再做不必要的扭轉,這是放下,而不是無能或懈怠。由於已經大略明白了事件有因緣組合,同時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事情可能的發展結果,多少也能事先了然於心。於是對於成敗、得失也就不再執著,這是坦然的麵對,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理想是如此,可是在實際的領眾過程中,隨緣的心態與做法到底要如何拿捏,確實非常不容易!除了足夠的經驗累積與冷靜的觀察分析以為事用外,實修的道德感召,以及無我奉獻的菩提心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條件。要做事就得有組織,而有組織就得有適當的人事安排,可是人事的安排往往最費神:有人不適任,可是卻卡位不放;有的人頗適任,可是卻又不發心;有人能做事,可是卻一意孤行,難與配合,溝通枉效;有人雖能做事,也能溝通,可是思想水準不高,佛法理念不深,隻能從事基層;有人雖具領導人風格,可是福德不足以服人,或做事尚欠成熟圓融……總之,要麼人不適任,要麼職務無人;要麼工作不力,要麼難以溝通。麵對著這些,到底那種緣該隨、那種緣該轉?那種緣該等、那種緣該斷?那種緣該進、那種緣該退?凡此種種,麵於因緣的把握與調整,到底要做到怎樣才算無過與不及,才算符合中道義?這其中,不隻是世俗諦的善巧把握而已,無我奉獻的真心,是做一切事皆能與法相應的先決條件;而實修的道德與福報乃至實證的感應與感召,更是事情能夠順緣、如法成就,甚至絕處逢生的最根本保證!
合乎要求!今天我們全家去郊區遊玩,去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一大早,我們就迎著陽光,開著車子,出發了,一路上樹兒閃閃而過,我高興極了;一邊唱著歌兒,一邊看著美麗的田野,還有秀麗的山巒,啊!大自然美及了;讓人心曠神怡
.
不知過了多久,車子到達了目的地,哇!這裏的景色更加美麗迷人,有高高的瀑布,清清的河水,挺拔的蒼鬆......,一陣風吹來,感覺空氣特別清新,啊!好一個天然的氧吧呀,靜靜的山巒中偶爾傳來幾聲鳥叫聲,給這裏增添了濃鬱的氣色;多麼的美麗呀!發現是一種特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