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五思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走向世界,不少中國人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去生活和工作。
在眾多的留學生、白領精英、打工者、官員、探親者、旅遊者等往返於中美之間的人群中,稱之為“候鳥”一族的是近20年來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候鳥”是形容這群人,如同“動物世界”電視片中的“候鳥”一樣,在寒冷的冬季來臨之前,結隊從北方飛向溫暖的南部;在春回大地時,又從南方飛返北部故鄉。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奮鬥有成,接自己的父母來美國探親;有了下一代,請父母來美國短期幫助;邀請父母來此旅遊;或將年幼的孫輩帶回國內去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等等。這些中國父母們時而在中國,時而在美國,像“候鳥”一樣飛去飛來,行走於大洋兩岸,隻不過氣候的冷暖取決於每個家庭的實際情形而非大自然。
年老的父母與子女相處,本來就存在“代溝”,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國外求學打拚成長起來的留學生們,接受西方教育的價值觀與中國倫理道德的固有觀念間形成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探親父母們麵臨著複雜的處事原則。
“候鳥”群中不乏有識之士,經過多年大洋兩岸來去飛行的實踐,總結出以下五項寶貴的基本觀點。
1.這是孩子們的家,應由他們當家
國內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杜先生與老伴周女士來美國探親。杜先生是做機械設計的,空時多在兒子家中修理、擺弄點什物或在後園種花種菜,寡言少語,與兒子媳婦相處甚好。而中學教師出身的周女士,愛開導教育別人且以長輩自居,她主要的工作是為全家做晚餐。兒子、媳婦、孫子早出晚歸,隻在晚餐前後才能相見。一日,媳婦買回一個日本產煲湯用的砂鍋,價值34美元。無論花色、質量、價格,媳婦都十分喜歡,就順便問婆婆說:“媽媽,你覺得這砂鍋怎樣?”周女士計算,34×8=272元人民幣,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樣貴的一個土坯器皿太不劃算了,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好。”媳婦聽後內心不悅也就忍了。
不久,媳婦又買回一盆鮮花價值28美元,周女士未等媳婦開口就直接說:“你們會掙錢也不是那樣浪費的嘛!
這盆花是一種草菊花,在中國是野生的,到處都有,還這樣貴,太浪費了……我們年輕的時候,五分錢的菜就要吃一餐飯……”日子久了,婆媳之間隔閡漸增,總有這樣那樣的不愉快。兒子夾在媽媽與太太之間無所適從,十分難受。冷靜聰明的高級工程師杜先生勸導老伴周老師說:“這個家不是兒子幼小時我們那個家了,這是兒子媳婦共同打拚奮鬥建立起來的家,應當由他們當家,我們的家在中國。至於花多少錢,如何花是由他們的經濟能力和花錢的自由所決定的。節省是中國人的美德,我們要怎樣省錢,怎樣比較價格是我們的自由,可用於我們中國的家中和自己的一切事物中。當然,我們的家一切由你做主啊!”
以後,杜、周兩位老人按照既不是主人,也不是仆人,由兒子媳婦做主的原則生活,在餘下的探親日子裏,全家其樂融融。
2.子女已經成年,不需要再監護
有位上海同濟大學建築係碩士出身、在上海自營一家室內裝璜公司的李女士來美探親。女兒女婿事業有成,女兒為某大學的建築係教授,女婿為IT精英,進入美國中產階層。他們的房子,按自己的喜愛自行設計,客廳布置得十分漂亮。母親進門見客廳一幅彩色繽紛、既像田野又似大海,什麼都是而什麼都不是的現代派畫作,馬上就迫不及待地說:“這幅畫色彩不對,與家具不匹配嘛!
怎麼選這幅畫?”女兒聽後十分不高興,女婿因初次見麵,顧及顏麵不願多說,但內心已有一句話:“你的審美觀已過時了!”隻是卡在喉頭未發出聲音而已。幾天以後,女婿的朋友來訪,兩人在書房相談良久。客人走後,李女士問女婿:“這個人是誰啊?他是學何專業的?你們談什麼?”好像非知道不可。女婿答曰:“一般聊聊,業務上的事……”李女士不高興地對女兒說:“我不是外人,他還要對我保密!說給我聽聽,說不定我還會出點主意……”女兒對母親說:“媽媽,我們的事,我們會自己打理的……。”
女兒在工作室內畫圖,李女士站在其身後,一會說這個顏色用得不對,一會又說那個地方設計太複雜了,囉囉唆唆……。女兒反問:“媽媽,是你當教授還是我當教授?”母親無言以答,但十分傷心地說:“你爸爸走得早,我含辛茹苦將你養大,如今你當了教授反而來罵我,真是想不通……”在美國探親三個月大家就不歡而散了。
李女士返回上海,繼續打理自己的生意,過著有事業、有司機、有保姆的日子,就是略嫌寂寞一點;女兒女婿在美國過著無人監護的自由創業的生活。
其實這個家庭的兩代人都是富有的,有事業、有金錢而缺乏現代社會生活元素——獨立、自由。社會發展了,每個人的理念不盡相同,互相尊重對方的獨立、自由,不要把成年子女當成未成年子女監護起來,生活會變得更美好,哪怕是短暫的探親的歲月。
3.尋找自己的快樂園地
在美工作的子女們工作忙碌,除周末及假日能陪父母外,其餘多早出晚歸,白天一般都是探親父母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