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崴”醫生
李嘉陵女士年近半百,來美已有十餘年了。她最近熱心與人推行食療保健工作,獲得大家的好評。經朋友們推崇和擴展介紹,在嘉陵周圍形成了一個熱愛食療的群體,使她的生活忙碌而豐富多彩,這是當初來新大陸時始料未及的。
嘉陵的雙親都是重慶人,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工作。她和比她年長六歲的哥哥李長江都是在北京出生的,在父母和哥哥的嗬護下,她有著快樂的童年。哥哥喜歡學習,基礎紮實,恢複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從農村知青中考入清華大學電機係,而嘉陵讀中學時被選入校籃球隊,又進業餘體校,最後隻是夜大畢業。父親因生病而提前退休,嘉陵按政策頂替在父親的工作單位的資料室。
幾年後,嘉陵與哥哥的同學康誌傑結婚。誌傑為重慶萬州人,因與長江為清華同班、同寢室、又同為重慶人就認作老鄉,節假日誌傑有時去李家玩,嘉陵全家都喜歡誌傑。認為他是一位勤奮、進取、待人誠懇、不怕吃苦的好青年。誌傑也特別喜歡嘉陵,緣分就這樣注定了。
長江在清華碩士畢業以後,獲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獎學金而出國攻博了。誌傑於中科院碩士畢業後在某研究所工作,他與嘉陵已有一個兩歲的男孩。
李父的肝硬化病一天天加重,雖有全家精心照顧,各方求醫問藥,可天妒英才,最終還是與世長辭了。李母與先生感情甚篤,又患有高血壓病,遭遇失去親人的沉重打擊,在半年後竟追隨先生去了天國。家庭的重大變故,突失雙親使嘉陵痛不欲生,在誌傑和遠在美國的哥哥不斷的安慰下,經過一年的時光,精神才逐漸恢複。
哥哥來信建議誌傑到美國發展,兄妹倆可互相有個照應。
誌傑很願意去美國,嘉陵認為自己的英文不好,文憑又弱,還是在國內工作生活較好。
然而嘉陵想著父親對她說的話:“嘉陵,你哥哥已經在美國博士畢業,我看了他的照片覺得很高興,他的小家庭很幸福。我希望誌傑也能去美國讀博士,他是清華的優秀生,一定能勝任的。你的英文不好,你去後會受苦,但是你的兒子在美國受教育成長,將來會很成功……”不覺潸然淚下。為了紀念父親,嘉陵最後還是支持誌傑去美國求學,這時工作數年的誌傑已有32歲,他們的孩子也有六歲。經過一年的業餘學習,終於取得TOEFL及GRE兩項英文考試的好成績,獲美國西北大學獎學金攻讀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一年後,嘉陵帶著八歲的兒子康雲峰以陪讀身份赴美。
誌傑和嘉陵的小家庭住在芝加哥北郊的伊萬斯頓城(Evanston)西北大學所在地,租住一室一廳的小公寓,靠獎學金付房租,自己做飯,有一輛二手汽車。三口之家節省度日,哥哥不時從波士頓彙點錢來支持妹妹。誌傑由朋友處得知,大學路和湖濱路相交處的教堂內辦有免費英文班,就帶著嘉陵去報名,經考試編入初級班。
該校分為初、中、高,三個班,老師是來自西北大學教育係的學生,以教堂作為實踐場所,對母語非英語的外國人提供幫助。教會提供場地及行政管理支持,屬於慈善事業的一部分。
初級班的成員來自日、韓、南美、墨西哥等國,隻有三位是來自大陸的中國人。一為沈陽來此探望女兒的退休朱工程師,一為曾在貴陽鐵路醫院工作的護士長馮世臻女士。三位中國人因每周二、四要見麵,課餘又可以“暢談中文”,在異鄉自然成為朋友。馮女士的先生是機械工程師,兩個女兒已大學畢業工作了。初來美國時,先生念書,馮女士以打工為生幫助家庭,少有時間學習英文。現時家庭經濟好轉,每周仍打一點工,空時到英文班學習,因大都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方式學英文,故為初級班常客。馮女士因打工的曆練,聽和說日常英文較好,由她充當老師與朱工和嘉陵之間的翻譯。以往,英文班的老師認為“馮世臻”這個名字發音較難,就給她取名為Andy(安迪),這次新來的老師為朱工程師取名為David(大衛),老師正在想給嘉陵取個英文名時,嘉陵對安迪說:“我的父母是重慶人,專為哥哥和我取名長江、嘉陵,以紀念他們的故鄉,我不改了,就用漢語拚音的JiaLing吧!”安迪將這個意思翻譯給老師聽,老師認為記住自己的故鄉非常好。安迪又告訴他們,在美國相互間以英文名稱呼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可以比較隨和、自然,免去了年齡、輩分等許多麻煩。半年後,朱工程師結束探親返回中國,A、D、J三位還合影一張,紀念他們在美國萍水相逢的友誼。
安迪對人熱心,看重金錢。她認為要幫助先生成功,就要掙錢以減輕先生的經濟和精神負擔,隻要有錢掙的工作都要做,不怕苦和累。她又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現在還以打工掙的錢幫助在國內貴州安順有病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