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農曆兔年]
1月2日,我在華盛頓DC第二屆“贏克杯”馬拉鬆比賽現場時,使館的龍翔給我來電話,說:“馬哥,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過幾天,胡主席可能會接見你!”
“胡主席?哪個公司的?”
“胡主席!胡錦濤主席!”
“啊?哥們,這是真的嗎?你可不能拿這種事開玩笑啊!”
“借我個腦袋我也不敢開這種玩笑啊。是吧?胡主席於1月17日訪美,期間要接見當地僑領和華僑代表,我們使館是以‘為祖國作出傑出貢獻’的名義,把你列在了被接見的名單中。你準備好,到時我提前一天通知你接見地點。”
我那天是恍恍惚惚地開車回的家。
到家後,我把龍翔講的事跟龐鷺一說,龐鷺高興了一會兒,問:“不是龍翔忽悠你玩吧?”
我說:“好像他不敢拿這事逗我玩。”
“龍翔說你‘為祖國做出傑出貢獻’,你做什麼貢獻了?我怎麼不知道啊?”
“別說你不知道,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為祖國做啥事了?而且,還是‘傑出的貢獻’。”
“我明白了,是龍翔他們使館的哥們講義氣,因為他們老到咱們家球館打球,過意不去,就給了你一個人情。”
“你分析挺對的,我也是這樣想的。”
春節過後,使館派人又給我送來了榮譽證書,以表彰我“為祖國做出傑出的貢獻”。
我私下裏問龍翔:“哥們,你這麼做是不是有點過了?”
“什麼過了?”
“我沒給祖國做過什麼事,僅憑咱們私人關係,使館就給我這個證書。這事傳出去,不合適啊!”
“馬哥,你怎麼能說你沒為祖國做出傑出貢獻呢?上次四川地震後,你們《華人視界》報對國內抗震搶險的情況及時報道,讓海外華人華僑對汶川的災情能夠及時了解,對中國政府以及社會各界萬眾一心抗災搶險的行動能夠及時了解,這還不算是傑出貢獻嘛!馬哥,謙虛可以啊,但謙虛過頭了,就是驕傲了。”
當天晚上在家裏,我徹底醉了。不是被酒灌醉的,是想到祖國如此認可我,我陶醉了。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胡錦濤主席訪美,又帶動了新一輪中國企業到美投資的熱情。
在我眼裏,中國企業切入美國市場的序曲,不是商業動作,而是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總體宣傳。
與胡主席訪美的同時,在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屏幕上,每天連續24小時不間斷地滾動播出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人物》。
如果說,奧運會、建國60年大慶,我們在美國看到的是“實況轉播”的話,那麼,這次時報廣場大屏幕上的中國宣傳片,那就是名副其實的“現場直播”了。
以往從紐約時報廣場路過的人,都是行色匆匆的。自從有了《中國人物》出現在大屏幕上後,人們路過時報廣場時,都會駐足、觀看、由衷地一笑。
在紐約人觀看時報廣場上的《中國人物》的時候,華盛頓DC中國駐美使館商務處籌辦了“中美企業家高峰論壇”。
我既是本次論壇的采訪者,又是被主辦方邀請的與會嘉賓。
龐鷺專職在家帶孩子之後,重大的外出采訪工作就由我來承擔了。
在論壇正式開始前一天,我與一位老朋友不期而遇了。
我從使館商務處要來了國內參會企業的名單,準備對與會嘉賓進行一次報導。我上下看了一下名單,一個熟悉的名稱映入我的眼簾:中國翰文媒體傳媒公司董事長宮緣。
宮緣?這不是和我通過電話,在對汶川地震係列報道中,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的那位老總嗎?
我快馬加鞭地來到宮緣住的酒店,敲了幾下房門,裏麵傳來了和電話中的口音一樣的聲音:“外麵是哪一個嘛?”
“是偶嘛!偶是《華人視界》報的馬駿。”
我們兩個人雖說是第一次見麵,但生疏感一點兒都沒有。
宮緣說:“我開始還擔心你不來參加這次論壇。你要是不來,我會主動去找你的。”
我說:“與中國有關的事,我肯定一次都不會落下的。”
之後,宮總給我介紹了中國翰文媒體傳媒公司的情況。原來,他們公司是含出版、媒體、教育於一體的國有大型企業。每年主營業務收入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中國國內同行業中的領頭羊。
宮總還告訴我,他這次除抽出時間參加使館商務處主辦的“中美企業家高峰論壇”的活動外,他還想在美國實地考察一下,看看還有什麼項目可做。
作為東道主,我單獨邀請宮總到我們馬裏蘭的報社參觀了一次。
論壇結束後,我又專程開車送宮總去紐約,並請他到我們的紐約分社看了看。
宮總美國一行是從紐約起程回國的。我送他到達紐約紐瓦克機場後,我們倆人依依不舍話別。
宮總最後對我說:“我回國後,會讓我們的一位同事給你打電話的。”
我問:“什麼事?”
“到時候,他會跟你講的。”
聘請邁克來報社工作的正確性,立竿見影地體現出來了。
邁克是地道的美國人,而且,他的出生地就在DC。因此,他對DC及附近地區了如指掌,並且他在當地還有一定的人脈關係。否則,他也不會大學沒念完,就棄學經商了。
他之所以這幾年沒幹起來,關鍵是沒有找好一個舞台。來到我們報社後,他一下子就有了站在舞台上的感覺了。
他來報社的第一天,當時他所有的家當還都在他那輛破皮卡車上放著,他就急於想知道,他到這裏有啥事可幹。
我給他介紹了我們除了報紙的業務外,還有一些自營的經營項目。這些項目有代辦簽證、護照業務,婚姻介紹業務和職業介紹業務。以前還曾經有裝修業務,後來負責裝修業務的人離開我們單幹了,這個業務也就停了。
邁克邊聽,邊點頭,邊說:“Good Job!”。
“Good Job!”是一些美國人的口頭禪,也是邁克的口頭禪。即使他知道你開車撞樹上了,他也會對你說:“幹得好!”
邁克從來就沒有對我以前所做的一切給予任何評價。他好像除了會說“幹得好”這句客套用語外,其他的話什麼都不會講了。
但是,事後,他用行動與業績告訴了我:我以前的做事風格太小家子氣了。
我的眼睛隻盯在了為華人華僑服務的這塊小市場上了。對真正美國廣大的市場,卻視而未見。
比如說,職業介紹業務。我們以前隻是為當地的華人華僑服務,或者說,為能看懂漢字的人,給他們介紹工作。而且是介紹給一些中餐館之類的。
實際上,在美國,人們家庭生活中,需要大量的人員做一些零活。如春天栽花種草、夏天剪草、秋天掃樹葉、冬天除雪。這些零工的活,以前一直都被是老墨霸占了。而我們很多華人卻窩在家裏找不到活幹。原因是得不到用工的信息。
邁克來了之後,馬上分別與馬裏蘭和弗吉尼亞州當地的英文報紙聯係,我們《華人視界》報與他們合作,聯手開發職業介紹這塊市場。
在當地英文版的報紙上,打上我們提供的求工者的個人信息;反過來,在我們的中文報紙上,打上英文報紙提供的用工者的用工信息。
應該說是,我們幫英文報紙賺求工者的廣告費,英文報紙幫我們賺用工者的廣告費。
大家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因語言障礙而造成職業信息不暢的問題,給用工者和求職者帶來便宜,也給我們報社增加了收入。
其實,與美國當地英文報紙合作開發職業介紹市場的事,我以前確實考慮過,也行動過,我曾主動找過《華盛頓快訊》報的傑弗遜,想跟他談這方麵合作的計劃。
可還沒等我講完,傑弗遜就說:“馬先生,我承認你很能幹。DC馬拉鬆比賽活動你和我隻辦了一次,你就把我甩了。我們之間今後沒有任何合作的可能。”
老傑沒給我留一點情麵,一下子就把我的嘴堵上了。而我對其他英文報紙又不熟,所以,這事就這樣耽擱下來了。這也算是我得罪傑弗遜的後患吧。
邁克操辦的另一項目,確實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又是那麼容易的掙錢道兒。
據網上消息,截止到2010年,大華府地區有華裔背景的人已經超過10萬人。這還是指有國籍和綠卡的華僑華裔人數,像龐鷺媽媽、馬正行還都不列其中。這樣推算一下,每天在大華府地區街麵上行走的華人華僑應該在20萬人左右。
在這20萬人中,有很多很多像樂怡、龐鷺那樣的“馬路殺手”,沒事就跟家裏的車庫門、路邊的樹、馬路上的水泥隔離墩子較勁的主兒。他們開車出了事故後,第一項工作就是給拖車公司打電話,請人家幫忙把車拖走。
英語好的可以,拿起電話叫拖車。英語不好的人怎麼辦?通常是先給家裏英語好的親屬打電話,然後家裏親屬再給拖車公司打電話。
邁克發現這一現象後,立即眼明手快地建議我:“買一輛拖車。在我們的報紙頭版顯眼處,打上一行字‘漢語服務 故障救助’,旁邊登著我們的電話號碼。”
掙錢就這麼簡單。我花幾萬塊錢買的新拖車,沒到三個月,本錢就回來了。我們報社最忙的人是邁克,來電話最多的是故障求助,使用率最多的物件就是那輛拖車了。
中國翰文媒體傳媒公司董事長宮緣如約派人給我來電話了。
話筒中傳來的是一位女性的聲音:“馬先生你好!我是受中國翰文媒體傳媒公司董事會和宮總本人的委托,給你打這個電話的。”
我心想:啥事啊?怎麼這麼正式啊?
“我是翰文公司組織人事部部長,我叫譚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