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者在體悟書法力感時,不僅要針對作品所呈現的多重力感進行審讀,而且要對創作者的胸懷、氣質、性格、修養、興趣、愛好有所了解,因為它和力密切相關。從書家精神狀態可以悟到書法力的存在。顏真卿一身浩然正氣,他的《祭侄文稿》自有一種寧為玉碎、沉鬱悲壯的感召力。王鐸性情豪邁,故書法氣勢宏闊磅礴,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弘一法師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20世紀著名的多才多藝的高僧,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其書法很自然地表現出了“樸拙圓滿,渾若天成”的含忍之力感。
四、力感的表達
黃庭堅說:“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寫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論書》)用筆對力感的表達是很重要的。衛鑠《筆陣圖》中指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一)依靠用筆的鬆動來表現力感。鄧散木也曾自述少時曾經專門打造一支銅筆,意圖利用筆的重力來增強筆力。但是應該注意,這裏說的是少年時期,這種方式倒是可以增強手的控製力、穩力。但我不讚成在創作中運用其法,這樣會造成木強鈍拙,最後用筆還得要鬆動起來才能更好地表現筆力。實踐證明無論是靜態的書風還是動態的書風,輕靈流暢的用筆往往更適於力量的表達。
(二)依靠筆法來表達力感。點畫的沉著、漂浮、剛勁、軟弱、圓實、扁平、渾厚、淺薄、溫潤、幹枯等千差萬別來自於筆法。
1. 藏鋒。蔡邕《九勢 》中講過:“藏頭護尾,力在字中。”米海嶽書,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黃賓虹《書論》曰:“落筆應無往不複,無垂不縮。往而複,使用筆沉著不浮。落筆之際應留得住墨,勿使信筆塗鴉。鋒要藏,不能露……既要有天馬騰空之勁,又要有老僧補衲之沉靜。”藏鋒能使筆留勢縮,藏鋒能增強勁力,利於表現含忍力感。
2. 正鋒。正鋒又稱中鋒,指用筆時筆鋒始終在筆畫正中運行。笪重光《書筏》講“中鋒勁而直 ”;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也說 “正鋒取勁 ”,都說明用中鋒有利於表現線條的力度,利於表現彈力感。
3. 澀筆。劉熙載《藝概 ·書概 》中形象地解釋說:“用筆者皆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 。”澀筆是在有意識地衝破阻力中運行的,所留下的墨跡也便蘊藏著沉實的力,利於表現蒼勁力感。
4. 頓筆。頓筆主要是依靠書者的減速,雖然減速後墨色增強,但同時與紙的摩擦也增強,所以頓挫時的對抗力加強,因此頓筆利於表現重力感和滲透力感。
5. 斷筆。王羲之的書法中經常看到斷金砌玉的筆法,如《聖教序》中各種捺畫的收筆處。造成緊縮筆勢的效果,力量凝聚,更增強金屬力感。
6. 枯筆。即為筆畫之中的露白。明李日華《渴筆頌》雲:“書中渴筆如渴駟,奮迅奔馳獷難製。”飛白由於運筆速度快,給人一種流星飛過或蒼潤兼備的藝術效果,利於表現迅猛蒼勁的力感 。
此外,絞轉筆法,像麻繩一樣在紙上搓出來的線條有一種千鈞之力的力感。對書法力的審美既不能忽略對提、按、轉、折、抑、揚、頓、挫、入鋒、出鋒等用筆方式的關注,對書寫者運用筆法的調控能力也要加以觀照,控筆能力愈強愈利於表現力感。
衛鑠《筆陣圖》所雲:“點如高山墜石,橫如千裏陣雲,撇如陸斷犀角,鉤如萬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折如勁弩筋節。”都是用自然物與筆法對應比喻,通過筆法對自然物象的模擬,來表達心中的力感。力感既取決於點畫,又取決於控製筆鋒運動的方式。多用正鋒行筆,才能“萬毫齊力”,一切“力感”由此而生。米芾的“八麵出鋒”之法可以借鑒到點畫的表現中,訓練出形態多樣能儲備豐富力的筆畫,由筆畫感受到的力,通過“感覺”、“感知”、“想象”、“領悟”產生與心中之力的綜合判斷。書法的力有“生動性”、“多變性”、“模糊性”和“一次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