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楷書創作略論(2 / 3)

(三)色彩與樣式

進入當代的書法大展展廳,書法如雲卷雲舒,濤走浪飛,風霜雪雨,千姿萬態。色彩的多變化,配搭的多樣化以及尺幅的規模化會深深吸引觀賞者。除了深紅、深綠、淺綠、銅綠、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淺藍等色彩外,各種灑金紙、泥金紙、粉箋紙、速寫紙、廣告紙和蠟箋紙,泥金、泥銀、佛黃、磁青紙和仿古絹作品琳琅滿目,用白紙書寫的作品則幾乎沒有。裝幀樣式也花樣百出,楷書大字中體現了時代奮進的氣息,揮灑著淋漓的豪情,滲透著文雅與氣勢的合璧,借此傾吐出個性情懷。藝術表現成為其書法創作的主旨,這是一大曆史性的進步。今人十分重視作品形式的展廳視覺效應,追求新異、炫目的表象效果。信箋聯用、尺牘(手劄)、橫卷、扇麵、帛書、對聯、立軸 、冊頁等都是當代楷書的呈現形式。

(四)筆法與墨法

楷書的創作法度非常嚴備,不像行草書那樣能充分發揮個性,給個性的表現和張揚帶來一定的局限。提按的出現、提按的程度與使用方法是楷書的重要特點。今天的楷書在點畫、線條的變化上,參以行草、隸書的筆意,以行草隸書的筆法,結字更多是通過對魏碑、墓誌的借鑒;宿墨、漲墨、濕墨、焦墨的運用,竭盡豐富變化之能事;形式表現手法在這二十餘年裏,尤其是後十年中,其表現之潛能得到大發掘、大發揮。但以行草的筆意書寫楷書,因為提高了書寫的速度,的確使楷書的用筆活脫起來,加上點畫墨色的層次,使韻味明顯地凸現出來;結字運用聚散正敧之變的手法,使字勢意態更加生動活潑,楷書的審美表現力和抒情意味大大加強,也出現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創新成果,打上了當代的印跡。碑書墓誌的質樸、古拙、富有情趣和變化的爛漫色彩在無意識中與他們的審美、抒情、寄托、表達相和拍。將魏碑、唐楷與今人的愛好、情趣融合在一起,這樣一種新的、帶有時代精神又有別於古人的楷書書體的出現是楷書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當代楷書的創新點。雖然如此,但楷書在發展中也遇到了障礙,出現了新問題。

四、當代楷書創作的問題與誤區

餘秋雨先生在《筆墨祭》中指出楷書“過於迷戀承襲,過於消磨時間,過於注重形式,過於講究細節”。這“四過於”無疑概括出當代書法總體症結。我們必須正視當代楷書創作中遇到的新問題。

(一)泥古與精工

縱觀當代楷書創作,泥古型與精工型占據主要位置。師古不泥古,學人不似人,許多書家在書法的創新上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也想突破書法的陳舊觀念,突破技法上的程式化。但當他們一出手,寫來寫去就是離不開古人曾經表現過的那些花樣以及相應的書法空間。因此,要走出這個誤區,必須從“觀念”上改變。這兩種類型主要是集中在小楷和中楷之間;還有一定數量的求異求怪型的作品;尾隨當代名家的作品也有一定的量;巧飾裝潢作品成風,作品裝飾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其中有的個別作品所用的顏色多達十幾種。拚接組合的作品比比皆是,自由的、生動的、文雅的氣息何在?有的被唐楷魏楷所籠罩,遊離在人們的審美視線之中。書法家們在對待曆史遺留下的寶貴經驗——“師古”的問題上,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泥古而不化”,另一種是“師古而化之”。從中國的書法史中不難明白,中國書法不是曆來崇尚自然,而是崇尚“古人”,踐行著“厚積薄發”的創作道路。當代楷書家“泥古而不化”,在曆史巨匠的經典作品麵前,對其傳統運筆、技法頂禮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很怕“不似古人”,沉重的“傳統”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挺不起腰杆,心甘情願地拜倒在古人腳下。追求精工型的書家大有人在,這種觀念阻礙了楷書的創新。大量的唐楷作品沒有突破唐法的藩籬,所謂時代風格不過就是熟知的幾個麵孔。

在魏楷中,結字是魏楷,用筆是唐法,魏楷中生動爛漫的東西消失,這種以唐法解構碑法的方式值得梳理和糾正。另外與“泥古而不化”相對抗的,是“師古而化之”的努力擺脫經典的束縛、要求突破古人窠臼、堅守創新的書家。他們重視筆墨、重視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他們把筆墨氣韻看成是中國書法的靈魂,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在這裏,我們還需明白,真正的精工與俗寫的刻板僵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其區別在於:精美一定是雅致的,帶有古雅的本質;俗寫帶有低俗、粗俗、呆板的性質。但是如果我們時代的楷書都是精工型,那將快回到館閣體時代—— 平和、精美、漂亮、實用。從書法藝術上講,元代趙鬆雪、明代董其昌的字體成為時代的楷模是沒有錯的,但那種隻停留在表麵而缺乏深究的學習態度也將會導致書法“千人一麵”的可悲狀況。館閣體的字又開始複活,隻是換上美麗的盛裝罷了(拚湊與製作)。從書法的基本功上看,泥古沒有什麼錯,學習書法首先要泥古,然後叛逆才有依據,在正確、規範、高尚、文明以及漂亮中應該尋求自我才會更具創新意義。

(二)藝術風格的趨同化

由於審美的趨同和一味地求似、慕新、尚名、逐利,造成創作風格的單一化,這樣會很容易失去自我特色和比較優勢。在當代的楷書創作領域裏,很難找到一部分風格獨到的作品。麵對偌大的書法展廳或者厚厚的作品集,楷書趨同化十分嚴重,無論是雅致的小楷、工穩的張猛龍碑還是靈動的褚遂良書法,重複現象嚴重。從小楷、中楷、大楷到榜書,從冊頁、扇麵、條屏、中堂、對聯到手卷,幾乎無不存在雷同,這些書法成了一串串最炫眼的個個漂亮的泡沫。楷書作品形式的製作上也普遍近似。我們還要注意到:大部分楷書作品通過加線與拚接也出現了模式化,重複與複製現象嚴重。一張作品使用的顏色多達十幾種,拚接組合的色彩怪模怪樣。好的作品真正感人之處在於書法精神,任何裝飾都隻能起輔助烘托的作用,如果喧賓奪主,或對主體有幹擾,還不如還歸本原好。

21世紀,在中國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各種文化不斷創新與更替,多樣複雜的藝術信息不斷影響書家的創作思維。如果趨同化現象嚴重,會使楷書創作方向迷失,可以說楷書創作的獨立性和時代性是當代每位書家思考的問題。視傳統經典為偶像並沒有錯,但繼承不是緣源因襲,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要先與古人“合”,再與古人“離”。目的是塑造自我、超越自我,體現出濃鬱的書法時代氣象,拿自己的作品與不同的古人對話,在書法風格史上找到自己的定位,進一步明白回避風格的趨同化、單一化是我們肩上的責任。

在楷書創作中,許多人在形式表現上先入為主,而在點畫技術修煉這塊最難啃的骨頭麵前望而卻步,知難而退,存在普遍取法狹窄的問題。取法的狹窄是導致風格單調、品種單一的重要原因,加之對傳統楷書的誤讀,這自然削弱了楷書藝術的生命力。朱光潛先生在《文學的趣味》中說:“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分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對書法碑帖的取法上要盡量廣博些,取向才能更明朗,更有廣度,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趨同現象。但我們要堅信,傳統是一個永遠充滿活力而又不斷擴展的領地,書法的精神是需要不斷更新的,楷書新貌同樣也將伴隨流動的書法進程史而不斷出現,成為後一時代的傳統。

(三)誤讀種種

1. 楷書是寫好各種書體的基礎,認為楷書寫好後,基本功才能算到位,這是對楷書功能的誇大。

2. 認為楷書是行書的基本功,把楷書附屬於行草書之下,這是對楷書地位判斷的錯位。

3. 凡說楷書,隻談顏柳歐趙,其餘不足觀,這是對博大楷書領域的狹隘斷言。

4. 認定楷法的法則就是講究點畫確切精工,結字端莊而中正,這是對楷書法則的誤讀。

5. 楷書表現不了節奏韻律,不具備抒情性,這是對楷書內核的錯判。

6. 因為“展覽至上”,導致書法創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發展,認為楷書大字才能表現時代精神,這也是對當代楷書展廳功能的誤解。

7. 將楷書僵化地寫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以為就是複古,這是對楷書字法章法的曲解。

五、楷書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