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楷書創作略論(1 / 3)

第三節 楷書創作略論

一、楷書發展的概況

宋《宣和書譜》:“有東漢章帝建初(公元76年—公元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隸書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日之正書是也。”以此可以推斷楷書的創始人是王次仲。李學勤《文字學概要》:“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鍾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書是鍾繇所寫的宣示表等帖的臨摹刻本。”據此最早的楷書書法家可以推斷為鍾繇。唐朝是楷書的頂峰時期,這是一般常識性問題,無須討論。從美學的角度看,漢代以前是一個講究莊重、呈現氣象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書法的趣味傾向於衝淡流動之美;到了唐代更是講究法度、追求多姿多彩的風貌的時代。

縱觀曆史上很多的書法大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自然與楷書的功底是分不開的,而且,多數還是以楷書麵目稱雄書林,獨領風騷。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碑楷書麵目,還是處於巔峰狀態的唐楷;無論是大楷、中楷,還是小楷;無論是狀元,還是小秀才們的楷書水平都似乎達到無法逾越的高度。科舉是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科舉製從隋朝大業元年(605)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以書取仕”主要是以楷書的書寫水平來判斷書法者的技藝優劣及才能的高低。長時期封建社會的科舉製度既形成人們的因循守舊,更為主要的是前人將楷書寫到盡善盡美,尤其是唐代的楷書反映出唐朝盛世嚴謹的法度、有序的行為規範。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大家都以楷書的好壞來判斷一個書法家水平的高低。

古人有“學而優則仕”的理想信念,加官晉爵無疑是每個學子光宗耀祖的最好途徑,官方的規定在客觀上也為古代文人致力於小楷書法的學習創造了條件。不久前,在四川閬中考察時,我用心考察了當時考生舞弊的小楷字,內衣內褲上全寫滿比蠅頭還小的許多密密麻麻的小楷,看到他們筆下的功夫我隻能望而生畏。當代楷書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密集交錯,經濟大潮的湧動加之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壓力增大,決定著現在的人們首先要選擇行草書,這樣更能夠直接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這個時代的特征決定了行草是主流,而非楷書。

可以說當代是一個行草書體走俏的時代。流行書壇的是行草,書壇領軍人物的書體是行草,大展中絕大部分作品是行草。盡管如此,但要使自己在行草書及其他書體上有更好的發揮,必須在楷書上有深厚的基礎。隻有這樣自己才能走得更深、更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表現才智,所以我們更應重視楷書的學習與研究。

楷書是一種社會形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以端正莊重為要旨,它的結構與筆法是融合篆、隸、行、草諸體之長而逐步形成。楷書不是某種時尚的追求,要靠更多的書法工作者思想意識的一種趨同,從而形成當代書壇的基本審美。在書法的實用功能逐漸消退後,楷書進入純粹藝術化的轉型期,如何依托傳統,把握楷書創作的內在規律,尋覓到楷書藝術發展的嶄新時空,創造出一個屬於新時代的楷書麵目,是當代書壇應該加倍重視的課題。因為在市場經濟時代裏,在金融危機衝擊下,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楷書也不乏為時代所用。在楷書裏可以心無旁騖,尋覓到一種“禪”靜的心態,我認為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書法家旭宇先生提出了新的理念——“今楷”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雖然在理論上沒有形成完整的體係,但能讓我們感到了新意的存在,對於我們更新觀念、大膽探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人問,旭宇不做領導了,今楷還搞嗎?其實,今楷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了,並非是搞與不搞的問題,我們有必要繼續探索下去。

二、楷書的類別

對於當代楷書筆者認為不應將其簡單分割為唐楷、魏楷、今楷,而應有它新的內涵和稱謂。當代的楷書創作可分為五類:小楷類、魏楷類、唐楷類、隸楷類、行楷類。

第一類:小楷。歐陽修《跋茶錄》中說:“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以小楷為難。”一語道出小楷的書寫難度。當代的小楷作品大多直接取法於鍾繇、“二王”小楷、《敦煌寫經》、文徵明、王寵、趙孟■、鍾紹京等人的小楷,但創新成分不夠。

第二類:魏楷。以魏書為基礎融入時代的審美元素而形成的新書體。康有為曾評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血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滿。當代魏楷呈現出豐富的狀態與“十美”頌揚無不相關聯,同時它又是清代尚樸書風的延伸。魏楷很質樸,結構又不是很嚴謹,給學習者留下較大的可創作空間;它在意、情的表現上相對唐楷濃烈;魏楷人多在《張猛龍》《爨寶子碑》《爨龍顏》和《張玄墓誌》《元倪墓誌》《元略墓誌》等作品中遊走。

第三類:唐楷。從少兒書法培訓到書法家日課,唐楷的學習隊伍比較龐大,但是取得成績的人較少,因為古人留給當代人的創造空間很小,故需要突破的難度加大了。唐楷進入當代創作而被流行者有顏真卿、褚遂良等人的書風,因為在他們的作品中,是嚴謹、鬆動和隨意的混合,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率意鮮活的細節以及點畫之間暗含的連續性,已經成為作品整體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更趨於當代人的創作心思,也代表著唐代楷書的真正成就。

第四類:隸楷。楷書中融入隸書的筆意與情趣,這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實屬少見,但這並不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說這是激活唐楷的一條有效途徑。在曆代書家中可以找到將篆隸筆意融合到楷書中的例證,但是極其少見。如清代的俞樾以篆隸之筆為真書,尤工大字。從他跋《泰山金剛經》墨跡看,字形方扁,用筆中鋒,行筆遲澀,沉著古雅,有《泰山金剛經》筆意,別有一番新韻味。我以為隸楷可以在《好大王碑》《泰山金剛經》《爨寶子碑》以及顏真卿的楷書裏捕捉到創作靈感。

第五類:行楷。當代楷書有行書化的傾向,就是在肅穆的結字中融入行書的意趣與筆法,通過靈動的行書筆法來寫楷書,表現楷書難以表達的情趣。因為楷書有時不再專注趨靜的精神性,趨動可以變成一種時尚性。鍾繇的古拙多姿,王羲之行楷書的蕭散簡遠,顏真卿大字的偉岸端莊,褚遂良行楷的溫雅玉潤,宋徽宗瘦金書的瘦勁挺拔,黃庭堅行楷的奇側爽利,趙孟■行楷的遒勁姿媚,董其昌行楷的淳美秀逸,蘇軾大字的放曠疏淡,八大山人書法的奇崛清冷,何紹基行楷的樸厚古茂,康有為魏書的剛勁蒼茫,弘一書的靜穆,謝無量的天真等審美元素統統都可以在當代行楷書的創作中發揮作用。但是像王羲之的《新月帖》、王獻之的《廿九日帖》夾雜著楷書,從其中包含有楷書或者接近楷書的字中我們還是把作品歸為行書類,因為它整體上是行書的精神,包括筆法、布勢、取象,尤其是作品中還摻和草書。

三、當代楷書檢索

(一)吸取古人楷書精華,體現今人正大之氣象以及自在的特點。

書法的審美與創作,是與時代相合拍的。因為書法作品是個人思想意識、審美觀念的體現,書法意識同樣要求彙入到社會整體意識形態之中。當今時代體現出一種正大氣象以及和諧共生的相對自由景象。說到正大氣象,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漢代唐朝,但今天畢竟不是漢唐,所以在今天的和諧社會裏注重的應該是人們精神上的和諧,通達、自在、交融、守護、焦慮、完美等思想特征會自覺不自覺地在書法生態世界裏顯現出來。當代楷書創作上應體現出書寫者追求隨意、灑脫和趣味等特征。楷書形式暗示了中國的文化形象,當代楷書已經滲透著正大、正氣、正義的文化精神。

(二)體現了楷書的性靈性

從性靈的表現上看,楷書的境界比行草書還要高,因為要用楷書抒發出內心世界的那份寧靜、淡泊、秀雅、樸素、率真、古拙、大氣等心性特征比行草書難。當代的楷書有的借鑒魏碑精神元素,自然樸素,變化萬千的結體特征被吸收,如融入《爨寶子碑》的率真,弘一法師的恬靜之美。由於人們審美意識開闊和對書法本體欣賞標準的改變,在楷書創作方麵體現了對情調、情致、韻味、意境的追求。在楷書舒徐的節奏裏,同樣體現出對生命深層次的體驗和感悟,使當代楷書的創作有了明顯的時代審美情趣和意味。表現性情在某種程度上是表現味道,味道是美的一種呈現,當代楷書有“尚味”的特點。書家的性情美可以通過楷書的有意味筆畫、有情趣的結體以及有獨特的審美追求和風貌表現出來。如今,有的書寫者低水平地複製古人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流行,但其書寫性、趣味性、抒情性丟失,沒有表現出當代的審美個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