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教育家書法——試析陶行知書法(3 / 3)

在陶行知與郭沫若的交往中,他們曾以書法互和互贈。1941年11月16日陶行知送郭沫若創作25周年及五旬大壽祝詩四首之一:“東海為墨池,峨眉為巨筆,寫就奇文章,浩氣吞暴日”;之三“甲骨會說話,見證鼎與鍾,壽星今考古,五經亦還童”。同樣,郭老也寫過陶氏遺教來讚美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將郭老和陶先生寫同一內容的書作對比起來考察,就知道他們的書法取意顯境的不同。

陶行知此為題贈華珍先生書作,既是教育名言之作,又是書法名作。整篇作品中彌漫著稚拙之氣、率真之氣,如表裏澄澈有自然天成之妙。由於大麵積的空白使作品顯得幾分空靈,從內容到字態均體現了藝術的第一生命力——真,也可由此洞察到陶先生的開闊胸襟以及孩童般的浪漫性情。書法家馬敘倫說,“北碑南帖莫偏標,拙媚相生品自超”,又說,“若隻師顏柳則隻有一種本領”。從此件作品來看,真是看不出顏字原貌,但其博大氣象依在,“教”、“求”、“真”、“做”都有剛健古樸、率意的北碑跡象。

《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謂郭沫若書法“植基於顏真卿而不落入古人窠臼,自成麵目……”郭老對書法有敏銳的感受力,其書法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他早年學習顏、蘇、米、黃,但他同時把自己不守繩墨、大起大落的性情融入書法中,筆勢奔放,力能扛鼎。啟功為《郭沫若書法全集》題詞:“學者手澤,保存真跡……”足見郭沫若在書法上的成就和影響力。他是學者型書法家,在虎臥龍騰的書作中自然呈現人文精神。少年時代的郭沫若心儀“蘇體”,於立群說他還受到“二王”、米芾、孫過庭、懷素等人書法的影響。既有宋代“尚意”的特點,也有晉人“尚韻”的特點。“韻”是情韻,感性的,而宋人所尚的“意”是在繼承“唐法”基礎上理性的,自覺的。“隨人做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郭書在字法的豐富性、章法的完整性、墨法的靈動性上都勝過陶書,當然理想的不同、性情的差異、學養的高低以及字體的差異也會影響到書法的水準。郭老是叛逆性格加上詩人氣質,書法大起大落,不守繩墨,氣勢奔放,筆力勁健;陶氏是真率性情,教育家的博愛氣質更讓書法趨於平淡見奇顯真的氣象。

三、陶書之弊

(一)由於針對的是貧民教育,陶行知部分書法的內容顯得世俗化,致使他的書法具有平民性,失掉文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這也是文人學者書法之大忌。如果把內容過於平民化,很難說書法這門藝術能成為“藝術之藝術”。所以古人提出“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王昌齡提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在書法裏同樣具備三境。陶書的真率是有境界的,但陶書內容的世俗化有傷意境的表達。在理想和實際之間選擇,我認為書法一定是選擇理想,關注精神遠遠多於物質,要有一些放縱,有一些空間,有一些遐想,再加上心靈的感動,在時間和生命鑄就的精神世界裏,書法才有無限之美境。

(二)書法理論的建構不足。陶行之雖熱愛書法,但其書法理論的構建還有所缺失,這也是作為一個教育家構建自己思想體係不具完整性的表現。清蔣和在《學畫雜論 ·收放》中說:“字有收放,畫亦有收放,當收不收,境界填塞,當放不放,境不舒展。”陶書中放筆太多,為書法之二弊,這也顯現出其對書法理論研究的缺失。

(三)韻味不足。我在《凡書法當觀其韻》一文中提出:書法中滲透奕奕的氣韻、深沉的情韻、靈動的墨韻、婉轉的線韻、有象的字韻。依我看,陶先生的書法缺少了有象的字韻,字的大小、粗細、欹正、長短等變化不豐富,損傷了書法韻味。

四、陶行知藝術教育觀及其人格的現實意義

在《陶行知全集》第四卷中,《藝友製》一文提出了“藝術的興趣”、“教學做”、“藝術興味”等概念,欲培養“真善美的活人”、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背景下,又提出書法的“市場化”、“創新性”、“大眾化”與“理想化”等創新理念。總結並借鑒他成功的教育理論對發展我國的書法教育事業,推進素質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指導和現實作用。

理性的人生態度,審慎的文化自信,廣博的教育戰略意識,崇高的人生品格及勇於創新的教育觀念構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心中有理想、有道義,他不是政治家,但他的愛國激情、救民思想是許多政治家所不具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的理想追求,也是他最高的道德準則,影響了一批批師生。在陶行知的書法裏雖沒有充分顯示“士氣”,但他的思想核心足以感召當代書法家對“士氣”的追求和對藝術的不斷創新。 劉熙載《藝概·書概》中雲:“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所棄也。”在文人書法裏,隻有“士氣”至上。我們可以反觀教育家陶行知書法的價值存在,當代書法發展應該強調書法的文化底蘊,否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隔膜將導致書法作品思想蒼白。著名學者王嶽川教授也慎重提出:“文化書法主要從三個方麵強調其文化性,注重詩詞格律、經史子集等中國文化經典的學習,強調文化底蘊,注重書寫內容的經典性,強調文化意味,繼承和發揚中國書法的優良傳統,強調典雅清正。”

在當代書法的發展進程中, 書法展覽比賽的確不可缺少,但光指望它來推出人才是不夠的,比賽過多反而培養了人的急功近利思想,也會扼殺人的創造力。問題的關鍵在於書法發展要有正確的方向,方向錯位,創作便不可能成功。在一些高校培養書法人才的教學中,一味地強調書法理論研究,忽視實際操作性,甚至有的教授不會畫畫寫字而大談書畫理論,這是理論和實際的脫離,是違背陶行知“教學做”的辦學原則的。不要做難以踐行的空頭理論家,這正是陶氏所倡導的。

當代的書法教育應該強調:1. 整合書法資源,拓寬書法教育視野。2. 建構開放的、多樣的書法生存狀態。3. 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按照陶行知的說法,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建立與大眾的生活相適應的書法創新觀和理論觀。4. 以真率、樸實無華的藝術情趣感染世人,並以高尚的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教育世人,發揮其綜合的藝術功能。5.“我們要在事上去指導學生,修養他們的品格。事應當怎樣做,學生就應當怎樣修養,先生就應當怎樣指導。”隨著書法教育熱潮的到來,提高教師的書法水平也將成為教育的一大任務。

士文化正在複興,陶行知所折射出的思想火花具有新時代意義。在陶行知偉大的人格力量和鮮活的藝術理想感召下,我堅信書法教育的春天一定會到來。正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