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曾廣泛涉獵曆史、人物傳記、哲學、科學書籍,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高傲自大,渴望別人對他的讚譽崇拜。他感情容易衝動,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好打心理戰,自以為一貫正確,往往忽略或輕視參謀人員符合實際的批評建議。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後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後任蘭德打字機公司董事長,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
北約華約大對抗
二戰結束之後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互為敵手,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意識形態諸方麵又展開了一場世界範圍內獨具特色的戰爭——冷戰。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籠,1947年6月5日,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1949年4月4日,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和英國等12國外長雲集華盛頓,在美國國務院會議大廳舉行了北約簽字儀式。8月24日,各締約國陸續完成批準程序,公約正式開始生效。
北大西洋公約包括14個條款和一個序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四、五條。第三條規定集體武裝防衛,第四條規定協商行動,第五條規定協助受攻擊締約國的義務,“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進攻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進攻,因此,締約國應單獨並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複並維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該條約並沒有明確規定期限,第十三條規定,在本條約生效20年之後,任何締約國在通知美國政府廢止本條約的一年後,得停止為本條約之締約國。
北約的組織機構是在成員國簽字後兩年內陸續建立的。北約的最高權力機關——北約理事會,由各締約國外長組成,每半年開會一次。常設委員會由各成員國駐布魯塞爾大使組成,在北約理事會休會期間,處理日常事務。防務委員會由締約國國防部長組成,製訂統一的防務計劃。防務委員會又下設由各成員國參謀長組成的軍事委員會,負責處理軍事問題。1949年11月18日,又成立了防務、財政和經濟委員會。
北約各成員國的武裝部隊,劃歸3個司令部,即歐洲盟軍司令部、大西洋盟軍司令部和海峽司令部。3個司令部都直屬於軍事委員會,其中又以歐洲盟軍司令部最為重要,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卡斯托。歐洲盟軍司令部下轄中歐、北歐和南歐3個地區司令部。
北約成立後,美國為完成其全麵控製西歐、遏製蘇聯的戰略,不斷地擴大北約成員國範圍,把一些對美國全球戰略有影響但並不在北大西洋地區的國家也極力拉入北約。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聯邦德國於1955年,西班牙於1982年5月分別成為北約的成員國。1974年—1980年10月間希臘一度退出,法國於1966年7月退出北約防務一體化機構。到1982年,北約共有成員國16個。而到了2008年,北約成員國達到了28個。
麵對戰後嚴峻的冷戰形勢,蘇聯也采取了一係列應對措施來加強與東歐各國的聯係,適應新的國際政治鬥爭的需要。1947年9月,歐洲9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在波蘭成立。在成立大會上,蘇聯代表號召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團結起來,堅決迎接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挑戰。為加強經濟技術合作,鞏固社會主義陣地,1955年5月11日—14日,蘇聯和東歐7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開會,簽訂8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建立了軍事政治集團。
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正式形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和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態勢。
參加華約組織的成員國有: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蘇聯等8國。其中阿爾巴尼亞於1968年9月13日宣布正式退出華約。1976年以後,蒙古、越南、老撾也向華約派駐了觀察員。
在華沙簽訂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主要內容是:締約國將致力於國際和平與安全,並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當締約國之一遇到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的武裝進攻時,每一締約國可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給予援助;締約國不參加與華約相反的任何聯盟或同盟,不締結與華約相反的任何協定;華約聯合武裝部隊將根據聯合防禦的需要和這些國家的協議在締約國領土上駐紮。華沙條約規定有效期為20年,如締約國各方在期滿前一年未提出宣布無效的聲明,條約將自動延長10年。1975年,條約自動延長10年,從1985年起,條約再延長20年。
華約的各種組織機構主要有:政治協商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和國防部長委員會。
政治協商委員會是華約最高決策機構,最初兩次會議由締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1960年以後改由締約國黨的第一書記或總書記參加。華約成員國的一切重大政治、軍事、外交問題都要在此磋商或解決。
外交部長委員會和國防部長委員會是政治協商委員會兩個重要的輔助機構。前者的職能是協調各締約國的對外政策,後者負責加強各成員國軍事力量問題和協調各成員國之間的軍事行動。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是華約的軍事指揮機關,統率根據締約國各方協議撥歸其指揮的各國武裝部隊。按規定,武裝部隊總司令可從締約國任何一國軍事首長中挑選。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還下設軍事委員會、參謀部、技術委員會3個機構。
在所有華約的組織機構中,主要部門的主要領導職務皆由蘇聯人擔任。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一直由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任,聯合武裝部隊第一副總司令由蘇軍第一副總參謀長兼任,華約國防部長委員會主席始終由蘇聯國防部長兼任。蘇聯還在華約成員國中派駐大量軍隊。到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蘇聯駐東歐的軍隊共達31個師,約65萬人。蘇軍還和波、匈、捷、保、民主德國的一部分軍隊組成“一體化部隊”,由蘇聯統一指揮,實際上是從軍事上加緊了對華約各國的控製。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總書記之後,不斷調整對東歐的政策,改變了過去對東歐的嚴密控製。在此情況下,東歐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從1989年初開始,一場嚴重的社會政治動蕩席卷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喪失了全部或大部分權力,國家政權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與此相適應,華約組織也發生了根本性轉折。
華約各國紛紛對30多年的蘇東關係進行深刻的反思,越來越強烈地反對在蘇東關係中蘇聯表現出來的大國主義和強權政治,強調相互之間的平等地位。1989年12月4日,蘇、保、匈、波和民主德國5國領導人在莫斯科宣布:1968年他們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對捷內政的幹涉,應當受到譴責,從而為這次行動定了入侵的性質,華約威望在東歐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東歐新上台的當權派對這個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組織興趣不大,他們表示其軍隊限於保衛本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範圍內,華約的基礎即東歐國家的共同軍事戰略已為各國所摒棄。1990年6月初舉行的華約政治協商會議上,與會各國代表指出,由於“意識形態敵人的形象經過雙方的彼此努力而消除”,需要“重新研究華約的性質、職能和活動”。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的統一,使華約聯合武裝部隊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東歐各國政權易手後,捷、匈、波紛紛要求蘇聯從這些國家撤出全部軍隊,並收回對本國軍隊的指揮權,不再參加華約的聯合軍事演習。華約已名存實亡,走到了曆史的盡頭。
1991年2月25日,華約政治協商委員會特別會議在布達佩斯召開。會上作出從1991年4月1日起解散華約軍事機構的決定。7月1日,在布拉格召開的華沙條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上,正式簽署了宣告華約解散的議定書。
華約一解散,北約好像一個獨自揮拳的拳擊手,沒有了對手。很顯然,北約組織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成了其全體成員國所麵臨的問題。
在此局勢下,北約組織的國防部長們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會議,就北約組織的未來進行磋商,經過激烈辯論,終於取得共識。會議認為:歐洲和北約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是蘇聯(幾個月後蘇聯解體,其軍事力量為俄羅斯所繼承)保持的大量核武庫和常規武器仍然是歐洲安全的威脅,同時劇變中東歐局勢不穩,另外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各種“危險”,因此北約不能解散,隻能是調整策略,改變軍事結構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