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最重要的策略調整就是進行東擴。
1995年9月,北約正式公布東擴計劃研究報告,1997年北約東擴啟動。北約秘書長索拉納把1997年北約的發展總結為4個“新”字,即新成員、新夥伴、新任務和新結構。
新成員是波、捷、匈三國。1997年12月16日,北約16國外長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簽署了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三國入盟的協議書,按計劃,1999年波、捷、匈已經成為北約新成員。
毫無疑問,北約東擴,是美國與西歐在冷戰結束後為進一步鞏固西方利益,防止任何潛在的來自俄國與東歐的軍事威脅采取的措施,其在東擴時標榜的“歐洲安全”,就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所謂“歐洲安全”,必須是符合美國、西歐利益的“安全”,否則它們就要“維持和平”,加以幹涉。因此俄羅斯堅決反對北約東擴,俄羅斯清醒地認識到,北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軍事集團,由於俄羅斯經濟十分脆弱,在美國和西歐做出一定讓步後,不得不同意北約東擴。
美國做出的讓步包括不在新成員國部署核武器,同意修改常規武器條約,根據俄方要求將《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生效時間推遲五年,接納俄國參加七國集團,許諾向俄提供經濟、財政援助等。但北約隻是做讓步,並不想與俄國建立真正夥伴關係,因此北約的矛頭始終是指向俄國。
近年來,北約組織有恃無恐,耀武揚威,四處出擊,在巴爾幹危機激化後,不惜直接使用武力對南斯拉夫、波黑等聯盟國家進行打擊,使歐洲的局勢和世界格局更加複雜。
北約成員國
截至2010年,北約成員國共有28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冰島。
兩大陣營內部開始分化
戰後形成的兩大對立陣營,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其各自內部都在不斷地發生衝突與分化。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戰後初期蘇聯強製東歐各國照搬其模式,服從蘇聯利益,而南斯拉夫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對蘇抵製。1948年6月28日,作為“情報局”的發起者,南斯拉夫居然被開除出該組織。次年初,蘇聯和東歐各國先後與南斷絕外交關係,並陳兵邊境對南進行軍事威脅,蘇南關係惡化。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與蘇聯模式不同的道路,建立了自治社會主義製度。
蘇南衝突時,蘇聯在東歐掀起了清洗“鐵托分子”運動,消除異己,挾植親蘇勢力。在波蘭,1956年6月28日爆發了波茲南事件。該城斯大林車輛製造廠的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資、降低賦稅遭拒絕而遊行示威,但為人利用,演變成武裝騷亂,政府出兵平息。對此,蘇聯認為是美國策劃的“反人民暴亂”,但波黨持不同意見,並妥善處理後事。同年10月,波黨二屆八中全會開幕。赫魯曉夫親抵華沙幹預波黨政治局人選安排,並派駐波蘇軍包圍華沙進行威脅。波黨據理力爭,且做軍事對抗的準備。蘇方隻好退卻讓步,曾被“清洗”的哥穆爾卡出任波黨第一書記。
在匈牙利,則爆發了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底,親蘇勢力下台,曾被迫害的納吉組成新政府。納吉要求撤走蘇軍、匈牙利退出華約,並就此與蘇方會談。11月初,蘇軍再次出兵幹預。匈政府采取對抗行動,蘇軍摧毀了匈方的抵抗。納吉等要員躲入南斯拉夫大使館,後為蘇軍逮捕並被處死。
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莫斯科的嚴寒所“摧殘”。
蘇聯的這種大黨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同樣也表現在中蘇關係上。20世紀50年代初,中蘇關係尚好。因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雙方開始產生分歧。1958年,蘇方提出在中國建長波電台與聯合艦隊的建議,被中方拒絕。1959年6月,蘇方單方麵撕毀兩國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9月,發表關於中印邊境事件的聲明,袒護印度。不久,赫魯曉夫又在台灣問題上配合美國對中國施壓。雙方關係惡化,蘇聯撤走在中國的專家,支持印度再次挑起邊境衝突。1965年3月,以中共為首的七國共產黨拒絕參加“莫斯科會議”。1966年3月,蘇共“二十三大”召開,中共拒絕出席,兩黨關係公開斷絕。同時,蘇方於中蘇邊境屯兵百萬,不斷挑起邊境衝突,1969年3月爆發了“珍寶島事件”。
蘇聯侵捷、中蘇對抗,意味著原來意義上以蘇聯為首的統一的社會主義陣營已不複存在。
與此同時,帝國主義陣營也走上分化、瓦解之路。在此過程中,法國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經濟上,1950年法國提出“舒曼計劃”,主張歐洲煤鋼聯營。次年,法、意、比、荷、盧、聯邦德國六國建立煤鋼共同體,使西歐經濟走向聯合。1957年,六國首腦簽訂《羅馬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年元旦,條約生效,歐洲有了三個共同體。1967年7月1日,上述三個共同體完全合並,,稱為“歐洲共同體”。該組織的核心是法國與聯邦德國。西歐各國以此與美抗衡,反對美國的控製。
在外交上,戴高樂推行獨立外交政策。一是鼓吹“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以排斥美國;二是獨立發展核武器,於1960年2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三是調整與蘇聯、東歐的關係,並與中國在1964年建立外交關係;四是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59年,戴高樂提議由美、英、法三國共同領導北約,美國拒絕。次年3月,法國宣布其地中海艦隊從北約撤回。1960年5月,法國拒絕把軍事航空納入北約的空防體係。1963年,法國大西洋艦隊撤出北約。1965年,法國拒絕參加北約軍事演習。1966年3月,法國正式聲明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這標誌著帝國主義陣營出現了很深的裂痕。
聯邦德國隨著國際格局的變化,逐漸放棄原來的“哈爾斯坦主義”,實行“新東方政策”。1969年9月,勃蘭特上台組閣,“新東方政策”正式推行。1970年8月和12月,聯邦德國與蘇聯、波蘭分別簽訂條約。1972年12月,兩個德國簽訂條約。之後,聯邦德國又分別同捷、匈、保簽約。這樣,聯邦德國與除了阿爾巴尼亞之外的蘇東各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而英美的特殊關係自1956年10月的中東戰爭也產生裂痕。戰爭爆發後,美國居然宣布不支持英、法,且對其施壓以中止戰爭。在發展核武器問題上,英國反對美國的“多邊核力量”計劃。隨著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勢力不斷發展,英國三次申請加入,1973年實現其願望。這標誌著英美特殊關係的結束。
戰後初期,日本嚴重依賴美國。1950年至1970年間,日本經濟騰飛,成為經濟大國。隨著日本經濟的不斷發展,日美的經濟衝突不斷。20世紀60年代初,日美圍繞紡織品問題展開鬥爭。1966年,雙方進行“凍雞戰”。此後,日美發生三次貿易戰:一是1968年至1972年的鋼管與紡織品大戰,二是20世紀70年代的“汽車大戰”,三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商品加金融大戰”。在政治、軍事上,日本與美國也存在矛盾。
最後,美國經濟實力下降,引起了美元地位的變化。1960年、1968年和1971年,美元發生三次危機。第三次危機時,尼克鬆政府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從而導致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係瓦解。
隨著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外交政策和戰略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重重,帝國主義陣營亦趨瓦解。
“布拉格之春”
在捷克斯洛伐克,20世紀50年代局勢相對平靜。60年代中後期,黨內鬥爭日趨激烈。1968年1月,曾遭打擊的杜布切克取代親蘇的諾沃提尼出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並進行改革開放,出現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新局麵。蘇聯認為這是“反蘇的自由化運動”,橫加幹涉,但遭捷共抵製。1968年8月20日,蘇聯糾集波、匈、保、民主德國軍隊50萬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推翻捷政府。雙方經反複交涉,最後妥協。“布拉格之春”被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