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鬆訪華(3 / 3)

11月29日,捷議院修改憲法,取消了共產黨領導作用的條文。捷共中央隨後也宣布,1968年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錯誤的決定。12月3日,政府進行改組,吸收5名非共產黨人士入閣。“公民論壇”對改組不滿,於次日組織20萬人示威,要求徹底改組政府。12月10日,政府重新改組,21名內閣成員中黨外人士占了11名。不久,政府總理恰法爾和兩名副總理退出共產黨,共產黨基本失去了政權。年底,議會選舉“公民論壇”成員哈維爾為總統。

1990年3月,捷議會將國名“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在6月的全國大選中,“公民論壇”等反對派全麵獲勝,捷共在議會300個席位中僅獲47席。大選後組建的新政府中,徹底排除了捷共。

東歐政局的劇變在1989年下半年影響到保加利亞。1989年10月16日至11月3日,有35國參加的歐洲環境保護會議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召開,保加利亞的反對派趁機組成“生態公開性”、“支持工會”、“保衛人權協會”等組織,舉行集會和遊行,向政府提出政治多元化的要求。

11月10日,連續執政30多年的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日夫科夫辭職,保共中央領導班子進行了大改組。10多個反對派組織也進行聯合,組成“民主力量聯盟”,要求實行多黨製和議會製民主。在反對派的壓力下,保共同意召開圓桌會議。

1990年1月,保加利亞議會決定取消憲法中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內容;保共十四大也修改黨章,放棄了黨的馬列主義原則。4月3日,保共決定改名為社會黨。在6月份的大選中,社會黨雖然獲勝,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在11月份還是失去了政權。

民主德國、羅馬尼亞都在1989年下半年發生了劇變,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夫婦甚至被處決。

東歐劇變的複雜原因

東歐劇變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內部講,既有經濟、政治的原因,也有曆史、文化的影響,既有共產黨內部的原因,也有政治反對派的作用。從外部環境看,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也起了作用。

東歐劇變後普遍出現了政治上反共、反社會主義、反馬列主義浪潮和經濟上私有化的轉變。然而資本主義要在東歐站穩腳跟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人們痛定思痛,在對“西化”和“蘇化”作了短暫對比之後,又在思考把選票投向誰。同時東歐劇變使20世紀初的“火藥庫”再度報警,帶來了歐洲的新動蕩。

東歐劇變是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最大曲折之一。它的教訓經過仔細消化將激勵東歐人民進行新的探索,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

蘇聯解體

在蘇聯,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3月當選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麵臨的國內形勢是,經濟增長不斷下滑,1976年至1985年,年經濟增長率為2%~4%;在科技方麵,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都落後美國十餘年。在國際上,蘇聯與美國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美國裏根政府推行的“星球大戰”計劃,使蘇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1986年3月,蘇共二十七次代表大會確定加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但這一戰略到1987年底就遭受挫折。在此背景下,戈爾巴喬夫發表《改革與新思維》一書,為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1988年6月,蘇共製訂政治體製改革計劃。根據這一計劃,人民代表采取公開自由選舉製度。在1989年3月進行的第一次人民代表競選中,20%的蘇共黨員幹部落選,三分之一小城市的市長落選。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提議修改憲法中關於共產黨員是社會領導力量的規定,實行多黨製和總統製。1990年3月,戈爾巴喬夫就任蘇聯第一任總統。

1990年7月,蘇共召開二十八大,會議期間,蘇共形成三大派別:戈爾巴喬夫的中央綱領派、葉利欽的民主綱領派和利加喬夫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派。三派之間相互鬥爭,鬥爭的高峰是葉利欽宣布退出蘇共。葉利欽的行為被很多人效仿,蘇共二十八大後,很多黨員退黨。

實行多黨製後,蘇聯境內各黨派風起雲湧,到1991年上半年,境內有500多個政黨組織。蘇共黨內部分勢力也和反對派相結合,逐步奪取地方和中央政權。

1989年3月,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要求獨立。次年3月,三國議會先後通過脫離蘇聯的決議。6月,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後,通過“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憲法高於蘇聯憲法,其他共和國也紛紛仿效俄羅斯的做法。這樣,蘇維埃聯盟中央形同虛設。

1991年8月,戈爾巴喬夫偕家人來到克裏米亞的黑海休養地度假。8月18日,一群對現狀不滿的人突然發動政變,將戈爾巴喬夫軟禁,並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

第二天,“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表《告蘇聯人民書》,指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走進了死胡同,蘇聯人從受人尊敬的體麵的公民,變成了被蔑視的二等公民。呼籲全體人民支持緊急狀態委員會,以使國家擺脫危機。

正在莫斯科郊外休假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急忙趕回市中心。中午,葉利欽在俄羅斯議會大廈舉行記者招待會,指責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非法政變,號召俄羅斯公民進行回擊,舉行無限期罷工。

數千莫斯科市民會聚廣場,反對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緊急狀態委員會調集軍隊進駐莫斯科,包圍俄羅斯議會大廈。示威者則設置路障,阻止軍隊的行動。

最終,葉利欽勝利了,政變在三天後被平息,但蘇聯的厄運卻加速來臨。葉利欽宣布暫停蘇聯共產黨和俄羅斯共產黨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蘇共中央大樓被查封。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建議蘇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紅旗最後一次飄揚在克裏姆林宮上空,這一年的最後一天,蘇聯的曆史宣告結束。

蘇聯解體不是偶然的,它是曆史的和現實的、內部的和外部的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主要有: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僵化的蘇聯模式在戰後新的曆史條件下沒有得到根本改革,越來越成為蘇聯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的障礙;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一步步地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方向,結果誘發了政治、經濟、社會和聯盟的全麵危機,直接促成了蘇共的瓦解和蘇聯的解體;蘇聯長期奉行軍事優先原則,軍費開支龐大,嚴重阻礙了本國經濟的正常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正常提高;蘇聯民族政策失誤,使民族矛盾和民族衝突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的演變、解體起了催化、促進作用。

蘇聯解體是20世紀人類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戰後形成的兩極對抗格局宣告終結,冷戰時代結束了,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取代蘇聯地位的俄羅斯,隻不過淪為二流的強國,世界也從此由兩極世界進入多極世界,進入一個一超多強的時代。

蘇聯解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挫折,它的曆史教訓將成為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