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係的文件。它的發表,標誌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東西方關係的緩和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美、蘇各自戰略的調整,雙方步入“緩和時期”。
在緩和進程中,美國稍微主動些。它首先調整亞洲政策,結束越南戰爭,改善中美關係。在印度支那問題上,尼克鬆政府於1969年作出了“體麵結束戰爭”的決定。一方麵通過談判,促使北越與美國共同從越南南方撤兵,另一方麵加緊武裝擴充南越,以實現越南戰爭“越南化”。經過反複談判,1973年1月,美與越共等簽署協定,得以從越南抽身。對於中美關係,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和次年尼克鬆公開訪華,表明美國已放棄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報的簽署,標誌著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
尼克鬆上台後兩次訪問歐洲,對於美國過去對盟國“命令多於商量”表示歉意,提出與西歐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的建議。對日本,美國適度地放鬆控製,讓其在亞洲承擔更多的義務,與美國共同完成“防禦任務”,以“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1971年6月,日美簽訂《歸還衝繩協定》。1972年1月,美國又決定將衝繩的“行政權”歸還日本,以緩和日本人民的反美運動。
最後,緩和同蘇聯的關係。尼克鬆上台,雙方由對抗進入談判時代。
東歐劇變
1989年,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波蘭、匈牙利、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在國內各種因素以及西方和平演變策略的相互作用下,先後發生激烈的政治動蕩。結果,這些國家都實行了多黨製和議會製,國家改變了社會主義性質。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像成串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地失去政權,黨組織本身也紛紛瓦解。
倒下的第一張“骨牌”是波蘭。
波蘭的動蕩早在1980年就開始了。這一年7月,波蘭政府為擺脫經濟危機,將肉類銷售價格提高40%~60%,引起全國工人大罷工。罷工工人組成獨立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造船工人瓦文薩任主席。團結工會的會員迅速發展到900多萬人,連波蘭統一工人黨(即共產黨)三分之一的黨員(100萬)都加入了該組織。
團結工會不承認波蘭共產黨的領導,主張政治多元化,並試圖推翻政府。自它成立後,就不斷組織罷工,使波蘭陷入混亂狀態。1981年12月13日,統一工人黨總書記雅魯澤爾斯基宣布波蘭進入戰時狀態,成立“救國軍事委員會”對全國實行軍管。團結工會被取締,瓦文薩以及大批骨幹被拘捕。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波蘭政府的措施深為不滿,立即對波蘭實施經濟製裁。
1983年7月,波蘭政府結束戰時狀態,團結工會又開展反政府活動,並得到西方國家的積極支持。1987年美國向團結工會提供活動經費,美國副總統布什訪問波蘭時還專門會見了瓦文薩。
由於經濟不景氣,通貨持續膨脹,1988年波蘭再起罷工風潮,統一工人黨不得不考慮調整國內政策,在1989年1月決定實行政治多元化。
1989年2月,統一工人黨與各黨派、團體、教會舉行圓桌會議,最後達成實行政治改革、工會多元化、議會民主等協議,團結工會獲得合法地位。
1989年6月,波蘭舉行議會選舉,團結工會大獲全勝,統一工人黨遭到慘敗。雅魯澤爾斯基在接下來的總統選舉中,僅以一票的微弱優勢當選。8月,瓦文薩的首席顧問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的聯合政府,在23名內閣成員中,統一工人黨隻占4席。年底,波蘭議會修改憲法,將“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刪除憲法中有關統一工人黨領導地位以及實行社會主義製度的內容。1990年初,統一工人黨在召開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後,宣布解散。
匈牙利的政治變革是由共產黨內部的激進勢力發起並輕鬆完成的。1989年2月,匈牙利共產黨“社會主義工人黨”召開中央全會,經過激烈的交鋒,作出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製的決議,並且重新評價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認為那是一場真正的人民起義。
從4月到6月,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領導層全麵改組,激進改革派取得黨的領導權。新的中央領導層又為1956年事件中被處死的納吉平反,並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工人黨與其他黨派、團體連續舉行3個月的圓桌會議,就多黨製問題進行磋商安排。
10月6日,社會主義工人黨舉行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將黨改組為社會黨的決議,它的目標是建設“民主社會主義”,性質已完全改變。
10月18日,匈牙利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國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取消馬列主義政黨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製度。
1990年3月和4月,匈牙利國會選舉,社會黨在386個席位中僅得33席,也沒有能夠進入新政府,喪失了執政黨地位。
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動蕩,直接起因是人民要求重新評價1968年的蘇聯入侵事件,為“布拉格之春”平反。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對派就組織了“七七憲章”運動,要求對1968年蘇聯入侵重新評價。1988年8月21日,蘇聯軍隊入侵20周年之際,反對派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但捷共總書記雅克什拒絕群眾的呼聲,仍然認為蘇軍入侵是“國際主義援助”,從而埋下了動亂的禍根。
1989年1月16日,是大學生帕拉赫為抗議蘇軍入侵自焚20周年紀念日,首都布拉格爆發萬人大遊行。當局逮捕了遊行發起人、“七七憲章”運動發言人劇作家哈維爾,引起各界抗議。但捷共領導人固執己見,表示不會向反對派妥協。8月中旬,當年參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波蘭、匈牙利兩國,分別譴責了1968年入侵事件。這使捷克斯洛伐克的形勢更加複雜。
8月21日,布拉格群眾舉行遊行示威,波蘭、匈牙利的一些組織派人前來聲援支持。11月17日,布拉格爆發數萬人的遊行示威,要求捷共領導人下台,取消一黨政治。當局出動軍警鎮壓,逮捕了100多人。示威浪潮不但沒有消退,反而持續擴大,並蔓延到全國。11月19日,“七七憲章”等十幾個組織成立反政府聯盟“公民論壇”,提出實行多黨製的要求。
在“公民論壇”的組織下,示威規模進一步擴大,11月26日以雅克什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辭職。新的中央表示願意與反對派對話,並同“公民論壇”等組織舉行兩次會談,最後達成修改憲法、改組政府等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