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浪潮
人口遷移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而是自古有之。外地人大量的擁入改變了當地人的種族、語言和文化構成。在18世紀,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人口專家對兩種類型的移民作了區分:國內移民和外國的或者國際移民。國內移民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部,人口從農村移到城市,而外國移民是指人口穿過很長的路程和國界的移動。兩種類型的移民都是由推力或拉力所導致,或者兩種合力推動的結果。缺少土地或食物、人口壓力、宗教或政治迫害、針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性行為等因素推動了人口移動。相反,更好的就業機會、可以得到適於耕種的土地、更好的服務如健康護理和教育等因素則吸引人口來到新的地區。一般來講,移民由差異引起,因為國家間的差異是廣泛的,移民因此可能增加。
今天最大的人口移動是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在20世紀後半葉,這些國內移民導致了世界許多地區迅速城市化。今天城市化最高的國家是西歐和北歐國家、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洲溫帶地區以及北美洲的國家。在這些國家,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超過75%;其中一些國家,如德國,超過85%(近年來,發達國家出現的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相反移動,從城市移到農村)。拉丁美洲熱帶地區的國家處於城市化的過渡階段,50%~6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裏。在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城市化進程才剛剛開始。盡管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農村地區,但是城市化的速度也是相當快的。
對於農村人口來說,城市化證明是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變化,他們已經選擇或者被迫適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拉丁美洲、非洲和南亞,許多人移民到大城市以擺脫農村的貧困。但是到了城市後,他們發現自己依然很窮。孟買貧民窟、金沙薩和內羅畢貧民區、利馬、墨西哥城和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的生活是很淒涼的。1000多萬人擠在加爾各答、開羅和墨西哥城裏,令城市資源處於重壓之下。最初貧民區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的公益設施——適於飲用的水、電和醫療——隨著新人口的不斷擁入已經變少了。失業或未充分就業的人中,疾病流行,許多人營養不良。
自願的和被迫的國際移民已經改變了人口組成,尤其在近500年間。例如,在16世紀和20世紀間,6000多萬歐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北部建立了殖民地。1820年至1980年,在大西洋移民過程中,3700萬歐洲移民後裔在美國建立了家園。奴隸移民為這些自願的移民做了補充。在16世紀至19世紀間,奴隸貿易將1200萬非洲人運到了美洲,盡管駭人聽聞的條件導致許多人慘死在大西洋航行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發起了20世紀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將800萬人驅逐到強迫勞動的地點和集中營。戰後,蘇聯政權將1000萬德國人驅逐出東歐和中歐,並將他們運到德國。20世紀下半葉最大規模的移民由逃避戰爭的難民構成。例如,1947年,印度次大陸分成兩個獨立的國家,導致600萬印度教徒從巴基斯坦和700萬穆斯林從印度移出。在20世紀80年代,至少300萬難民逃離遭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根據聯合國統計,2003年末,大約有1000萬難民生活在他們出生的國家之外,由於擔心遭到迫害而不能返回。
移民中的許多人是因為逃避戰爭的蹂躪離開了他們的祖國,但是國家間經濟狀況不同是大多數國際移民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人們離開他們出生的國家,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和更容易得到的健康護理、教育機會以及新社會提供的其他服務。因此,當代最大規模的移民涉及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流動。自1960年起,大約有1300萬來自南歐、土耳其和北非的外籍勞工在西歐永久地居住下來。1000多萬永久移民(主要來自墨西哥)已經進入了美國。目前,在西南亞盛產石油的國家,外國工人的比例占工人總數的一半以上。現在,大約有1.3億人生活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