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第三次世界性大規模移民浪潮。歐洲是本次大規模國際移民的受益者,但同時也受到越來越重的移民壓力。眾所周知,歐洲許多國家人口結構失衡,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經濟全球化加劇了競爭,為了降低成本,歐洲企業願意雇傭價格低廉的外來移民;同時,歐洲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外國移民的進入,滿足了它們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方麵的需要,彌補了它們在勞動力數量上和質量上和地理分布上的缺陷。
然而,外來移民的大量擁入也對歐洲構成了挑戰。外來移民不僅流量增速加快,而且其文化背景非常複雜,例如意大利目前已經成為了來自約200個不同種族的移民新家園,這為歐洲移民接受國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和文化融合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居民越想移民到發達國家,發達國家限製外來移民的法律體係和管理體製越嚴格,從而也使得偷渡的利潤越高。交通和信息工具的現代化使偷渡變得容易,致使非法移民的人數成倍增長。不僅如此,非法移民往往還與販賣人口、跨國犯罪聯係在一起,威脅著移民流入國的安全。
移民的到來盡管在許多方麵豐富了當地社會,也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東道國的人通常認為外國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破壞了國家認同。此外,東道國的許多人把移民看作是工作上的競爭者,因為移民即使工資很低也願意工作,並且不願意參加工會。當失業率上升時,外國移民往往成了替罪羊,甚至成為暴力和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如英國的光頭青年攻擊少數民族,德國的新納粹分子炸毀土耳其工人的社區中心。
因此,盡管移民在他們祖國外重新塑造了世界,但是大規模國際移民向移民自身和他們的東道國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世界三次移民浪潮
15世紀末、16世紀初,“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人口大規模遷移到了美洲,這被稱為是第一次世界性大規模遷移。爾後,國際遷移繼續進行,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殖民者將非洲黑奴販賣到了美洲,強迫他們從事最繁重的種植園勞動和礦產開采。這被稱為被動移民。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大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第二次大規模國際遷移高潮,移民人數總計約1億人以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第三次世界性大規模移民浪潮。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主動遷移成為本次國際移民的特點。據聯合國統計,1990年國際移民中有53%生活在發達國家,到2005年這一比例已經提升到61%,其中1/3在歐洲,1/4在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