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明曙光

中國史學將夏代以前的曆史,稱為史前史,包括原始社會及堯、舜、禹所處的傳說時期。

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建立了夏朝。這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的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

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新起的商王朝所取代。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其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商朝還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的開端。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們研究商朝文明的寶貴資料。

大約公元前1046年,商朝末代君王紂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殷商滅而周朝興。

周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它的兩項製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分封諸侯。嚴格說來,在中國的政治製度史上,隻有周朝是完整意義上的封建製度。二是製定禮樂。禮樂製度,相傳是周公所作,是處理等級社會上下貴賤之間的人際關係的倫理規範。“製禮作樂”帶來了社會的穩定,“禮崩樂壞”必然帶來社會的動亂。周朝的禮樂製度是儒家思想的先河。

曆史上把周王朝分為兩個時期,平王東遷以前稱為西周,之後稱為東周(前770—前256)。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中心逐漸從周王室轉移到諸侯各國。春秋時代,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戰國時期則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號稱“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空前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麵。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都產生於這一時代,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因此春秋戰國又被稱為中國的“軸心時代”。

堯舜禪讓

中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與世界其他文化體係比較,數千年來,曆史記載最為完整,曆史遺存最為豐富,曆史傳承關係也最為明確。

《 史記·五帝本紀 》記述了黃帝軒轅、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帝堯放勳、虞舜重華的事跡。實際上司馬遷關於早期文明時代以前的曆史的理解,都反映在關於“五帝”的生動記敘之中。

堯、舜的“禪讓”,傳賢而不傳子,被後人傳為美談。

堯姓伊祁,名放勳,號陶唐氏。古書上說堯很善於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兩個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方。他還製定了曆法,規定一年為366日,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農牧業、漁獵業都根據季節安排生產。

堯在位70年而得到了舜。再過20年,帝堯退居二線,讓舜代行天子的職務。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成器,所以沒把天下交給他。他說:“無論如何,不能讓天下人受苦,而讓丹朱一個人得利!”於是毅然把帝位傳給了舜。

堯退位28年後去世,舜為堯服喪三年,然後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南河以南。可是朝見天子的諸侯不找丹朱而找舜,爭訟告狀的人不找丹朱而找舜,唱歌的不讚美丹朱而讚美舜。舜說:“看來這是天意。”這以後,舜才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舜姓姚,名重華,是冀州人,曾在曆山種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邊上燒製過陶器,在壽丘製造過各種工具,在負夏做過生意。舜的父親瞽叟愚頑,母親潑悍,弟弟象驕縱,他們都想殺害舜。舜很恭順,不失為子之道,對弟弟很慈愛。即使他們想殺他,也無從下手;如果有事找他,他又常常在身邊。

舜20歲就以孝順聞名於世。到30歲時,堯詢問可以重用的人,四方諸侯都推薦舜,說他可以被重用。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考察他如何治家。又讓9個兒子與他相處,以考察他的待人接物。舜住在媯水與黃河的彙合處,在家裏的表現愈益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也不敢因出身的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都很懂得做媳婦的規矩,堯的9個兒子也越來越誠實厚道。

舜在曆山種地,曆山的種田人因受感化都能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舜到雷澤打魚,雷澤的漁人受感化都能互相推讓居住的地方;舜在黃河之濱燒製陶器,黃河邊出產的陶器從此不再粗製濫造。他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了村落,兩年就成了市鎮,三年就成了都城。於是帝堯便試著讓舜主管禮教,擔任各種職務,舜都做得很好。

舜20歲以孝順聞名,30歲被堯委以重任,50歲代堯行天子職權。舜58歲時堯去世,服喪三年後,61歲的他登上帝位。舜在位的第39年到南方視察,死在了蒼梧的郊野,葬在長江以南的九嶷山,地處零陵郡。

相關連接

從“公天下”至“家天下”

“禪讓”,傳賢而不傳子,被後人傳為美談。孔子用無限崇拜的語氣說:“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孟子則“言必稱堯舜”。這種“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大同社會,就是儒家津津樂道的理想社會。儒家典籍把夏朝建立之前稱為“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後稱為“小康之世”,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天下為公”的社會,後者是“天下為家”的社會。

從“公天下”到“家天下”,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但隨著“家天下”的種種弊端的不斷顯現,人們愈來愈懷念“選賢與能”的大同社會。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推翻了清朝,結束了漫長的“天下為家”的時代,在南京中山陵可以看到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的匾額,這正體現了對大同社會及民主政治的追求。(樊樹誌《國史十六講》)

大禹治水

《 史記 》載,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名鯀,鯀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就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不在帝位,而為人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