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貴立,是為出帝。他拒絕對契丹稱臣。此時契丹已改國號為遼。遼兵南下,遼人入大梁,將出帝擄往北方,時946年。遼太宗既入大梁,便派人到各地方搜括財帛,而遼兵仍有遊牧民族習性,一向不帶糧,走到哪搶到哪,於是引起各地反抗,無法在漢地堅持,隻好棄汴梁而去。北邊的風雲,遂暫告寧靜。

契丹雖然退出,中原的政權,卻仍落沙陀人之手。劉知遠入大梁稱帝,是為後漢高祖。未幾而死,子隱帝立。950年,為郭威所篡,是為後周太祖。中原的政權,始複歸於漢族。

後周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開始改變中國北方的殘破局麵。周世宗、柴榮出兵擊敗後蜀,親征南唐,又收複了遼占領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榮病死。次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了北宋。

契丹的起源

契丹族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

契丹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遊牧於潢水、土河一帶。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部落歸附唐朝。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股強大勢力。1l25年,遼為金所滅,此後契丹逐漸被融合。

據《契丹國誌》中記載的一則傳說,契丹人的祖先是一位騎白馬的男子和一位乘小車駕灰色牛的婦人,這兩個人在木葉山麵對河水結為夫婦,生了八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八個部落。

這個傳說僅暗示了契丹八部之間的血緣關係,卻沒有留下那八個兒子的姓名。從《魏書·契丹傳》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契丹八部最早的名稱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這八個部族曾分頭向北魏王朝貢獻名馬和獸皮,以求在邊境地區換取其他的生活必需品。

文物藝術的寶庫——敦煌

敦煌坐落在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盡頭,靠著沙漠的邊緣,附近一帶,黃沙莽莽,顯得頗為荒寂。然而在沙磧深處,懸崖峭壁上排列著的蜂巢式洞穴,從綠蔭中顯露出來,卻給人以別有天地的感覺。這便是世界著名的文物藝術寶庫——莫高窟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在今天敦煌城東15公裏的鳴沙山上,坐西向東,南北向綿延數千米。前臨宕泉河,麵對三危山,地勢絕佳。相傳十六國的時候,有一位叫樂僔的和尚路過這個地方,被這裏的雄奇氣勢吸引住了,駐足欣賞。忽然,他發現山上金光四射,好像有千萬尊佛同時在空中出現。樂僔相信這是佛祖的啟示,於是他便發大願要在這裏開窟造像,興修廟宇。從此,他四處化緣,用籌集來的資金建造了第一座洞窟。幾年以後,從東方來的法良禪師聽了樂僔的故事,大受感動,就在樂僔的窟旁又開鑿了一窟。打這以後,修窟事業興盛起來,曆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朝等11個朝代,千年不衰。莫高窟在最興盛時,洞窟達1000多個,現在保存下來的也有496個。

莫高窟現存壁畫麵積45萬多平方米,塑像約2300尊。如果把千佛洞的壁畫按2米的寬度鋪開,全長可達25公裏。換句話說,我們若是坐時速25公裏的汽車遊覽莫高窟,也要一個小時才能把全部壁畫粗略地看一遍,要是再加上那2300個雕塑及各個時代的建築,一定會讓人歎為觀止。

莫高窟的眾多洞窟實際上是古代敬佛拜佛的廟堂,其中有少數是佛教徒講經誦經的道場。因此洞窟內的壁畫和雕塑都是為了宣揚佛經而設的。千佛洞的壁畫內容,因時代不同而有差異。大體而言,北魏到唐這一時期,屬於犍陀羅藝術。這是一種融合了希臘藝術形式的西域風格,在佛教藝術的早期非常的興盛。這時的壁畫表現的主要是小乘佛教中的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這類故事常常用陰森淒慘的悲劇故事來宣講忍辱犧牲、舍生取義的佛教教義。到了唐代,敦煌的壁畫表現的內容是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樓台伎樂、水樹花鳥、七寶蓮池等美麗事物,以勸誘人們信仰此時興起的阿彌陀佛,以便將來有機會去享樂。

佛教石窟藝術起源於印度,石窟中以石雕為主。中國的龍門石窟,采用的就是這種形式。但是敦煌一帶地質屬沙土變質,屬於第四紀的礫岩,不適宜雕刻,因此千佛洞的塑像,采取了民族傳統的泥塑傅彩的手法以及著名的夾袀塑法(以布片和麻片糊製成模型,再進行彩繪)。莫高窟雕塑在隋唐時進入黃金時期,題材內容擴大了,由表現莊嚴的麵容轉為表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論是佛像、菩薩、力士、天王都洋溢著生命的氣息、旺盛的精力,幾乎每一尊雕塑都是以真人為模特兒,無不栩栩如生。46窟的天王,兩眼圓睜,雙唇緊閉,身披金甲,雙手叉腰,腳踏魔鬼,顯示了極其豪放的風度。

敦煌藝術雖然以佛教內容為主,但也反映了敦煌一帶的社會經濟生活。石窟中保存了敦煌地區農業生產的畫麵:如二牛抬杠、曲轅犁、播種、割麥、打場、揚場等全部農業生產過程。同時保留了捕野羊、殺野豬、追黃羊的場麵。這些畫麵為研究南北朝、隋、唐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五代以後,敦煌常常戰事不斷,中原人很少涉足這個地方,修窟造像的佛事便漸漸消失了。清朝時候,雖有個別的人加以讚美,但也不曾引起轟動。1900年,敦煌當時的管理員王道士在清理洞窟時發現一個大洞,洞內封存了一大批從5世紀到10世紀的經卷、書卷(寫本書的卷軸)、畫絹、繡品、碑帖拓本,還有一塊現存的已知確切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卷子。這便是聞名世界的藏經洞。

清光緒五年(1879年),匈牙利人洛克濟和斯希尼,偷偷地到我國西北調查地質,看到了敦煌的壁畫雕塑。1902年,洛克濟在德國漢堡的國際東方學者會議上,講到了敦煌藝術。英國探險家斯坦因聽到後,起了掠奪的野心。“我國學術之傷心史”的又一頁從此揭開了。

斯坦因在1907年到達敦煌。他買通了王道士,盜去了大量文物。其後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大佐柯斯洛夫等相繼而來,也掠走了許多文物。美國人萊爾納來得晚,可以移動的文物沒有了,就用膠布揭走壁畫20多方。若不是甘肅人民奮起反抗,製止他第二次的掠奪,那些精美的壁畫雕塑勢將全部被掠奪而去。

新中國成立以後,敦煌寶庫獲得了新生,保存、修繕、研究和臨摹等工作都有計劃地進行。國家在蘭州還設立了敦煌文物研究院,是研究敦煌的專門學術機構。研究敦煌問題及其出土文書也成了備受世界關注的顯學,稱為“敦煌學”。

一段時期以來,外國學者對敦煌學的研究走在中國的前列,日本有學者聲言,“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可是,隨著中國從巴黎、倫敦購買回大批的縮微膠片,資料上的齊備;隨著中國新一代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學者的成長和成熟,中國的敦煌學研究也逐漸迎頭趕上。正如著名學者季羨林所言:“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敦煌學是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們去關注、去探索。

斯坦因簡介

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1862—1943),簡稱斯坦因,原籍匈牙利,1904年入英國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探險家,國際敦煌學開山鼻祖之一。他是今天英國與印度所藏敦煌與中亞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早的研究者與公布者之一。他的許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魯番學研究的案邊必備之書。曾經於20世紀初進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亞考察,考察重點是中國的新疆和甘肅,發掘了尼雅遺址、樓蘭遺址,騙走大批敦煌文物。著有《沙漠契丹廢址記》和《西域考古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