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熱鬧的雷波物資交流會
涼山地區物資集散地——雷波,於去年12月29日起曆時四天時間舉辦了物資交流會。
29日天一亮,貿易公司、土產公司、合作社以及私營工商戶、攤販就忙著開鋪門,擺攤子,搭布棚……當太陽從錦屏山後爬上天空的時候,雷波的麵貌已經煥然一新了:新修的三合土街道上擺滿了攤子,兩旁的鋪麵顯得特別整齊清新;各種橫幅、標語和紅紅綠綠的綢布把街道打扮得格外漂亮;各街口聳立著高大的柏枝牌坊;貿易公司和合作社的門市部裏響著動聽的旋律。
來自其他城鎮和大、小涼山的彝族人民賣出了各種土特產品,買到了自己心愛的布匹、鹽巴和日用百貨。
貿易公司雖有著百貨、匹頭和副食品三個門市部,但貨物還是擺不開。一個彝族同胞買到一個精致的溫水瓶後,笑嘻嘻地說:有了這個寶貝呀,就是冰天雪地,也能喝上熱水呢!彝族姑娘們擠在匹頭門市部挑選著花布,擠在百貨門市部買頭繩、鏡子和維爾膚……合作社新修了門市部再加上幾個街攤,但顧主還是應接不暇。生產資料部門擺著價廉耐用的各種農具,從前要兩鬥包穀才能換上的鏵犁,現在隻要一元三角五就能買上了。特別吸引人注意的是土產公司,那裏擺著涼山地區最名貴的藥材如鹿茸、蟲草、天麻、大黃等共百餘種,牛羊皮和各種獸皮不計其數。從前這些東西連一包火柴也換不上,現在都成了祖國的寶貴財富。
山棱崗的生產組長列格兒丕,走了一百多裏路來到交流會上,賣了天麻和羊皮,他不但買了花布和其他日用品,還買了一床草墊(涼山沒有稻草和麥草,彝族同胞們睡在地上),他高興得逢人就說:毛主席來了,穿的、戴的樣樣能買到,連“壩睏”的也能買到啦!
在交流會期間,文化館還舉辦了圖片展覽,使來自深山老林的彝族同胞,不但從各種物質財富上看到了祖國的富強偉大,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了一次民族團結的教育。
物資交流會,給雷波帶來了熱鬧和繁榮,給涼山地區的彝族同胞帶來了幸福和歡樂。
注:這篇稿件是1955年初寫的,發表在成都出版的《工商導報》上。
1954年,川、康(西康)、滇三省接合地帶的大小涼山彝族聚居區,四周都解放了,正在做涼山腹心地區的宣傳工作。雷波這次物資交流會,就是要把深山老林裏的彝族同胞吸引出來,讓他們開開眼界,看看周邊雜居區的彝、漢群眾的新變化、新生活。那時宣傳手段單一而又落後,除了用鐵皮做的喇叭筒,留聲機算是最先進、最稀奇的了。我就親眼看到過,圍著留聲機的彝族同胞不願離去,要求工作人員把機器拆開,硬要看一看那些唱歌、唱戲的人,是怎麼藏在那個小鐵盒裏的。
(1955年1月《工商導報》)
千紅萬紫爭芳菲
在“人人都為四級幹部會議獻禮”的鼓舞下,滿城春色的昭覺,最迷人的要數工農業展覽館了。大家都熟悉的自治州招待所,早被打扮得煥然一新,壯麗的彩門襯托著金色的大字,寬敞的禮堂布置得五彩繽紛,豐富感人的展覽吸引了絡繹不絕的人觀看。
琳琅滿目 美不勝收
參觀過展覽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眼花繚亂、目暈五色。“太多了,太好了,再看兩次也看不完!”這是觀眾的共同反映。
這次展覽的規模確實宏大。有綜合館、農作物館、土肥館、農具館、畜牧水利林業館、工業館、服裝館、郵電交通館、土特產館、衛生館和牲畜飼養室等共十館一室。展出的八千多件展品,全是我州各條戰線上的豐碩成果。
一走進綜合館,迎麵一幅又高又大的彩色示意圖映入眼簾。參觀的人群就像圍著一個已經找到了鑰匙的百寶箱一樣,一心要看個夠,直到後麵的人流湧上來了,前麵的人還舍不得離開。嗬,涼山——這塊正在被我們開墾的處女地,她是多麼強烈地吸引著建設者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