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心裏的愛(1 / 3)

藏在心裏的愛

補拍婚紗照

年逾花甲,

補拍婚紗。

女兒天天催促,

兒子偏要參加。

這樣開心的事,

樂壞了爸與媽。

忽然一聲“哢嚓”,

這張婚紗照片——

添了一個大娃娃。

哈哈……

心裏的小丫

小丫資料老爸留,

一股暖流湧心頭。

小丫生性有點強,

從小不愛隨大流。

讀書全憑個人興趣,

做事卻肯自己動手。

有困難,她不怕,

坎坷路,她敢走。

走啊走——

走進了她的理想。

我看見了她的足跡,

也分享了她的快樂與憂愁。

古聯贈王犇

寫副古聯贈王犇,

漂洋過海記在心:

忘祖者可恥,

西化者受辱

唯有中國特色

才是蕩蕩坦途

古聯釋文:

善學邯鄲不失故步

善求仙方不為藥誤

勉犬子留學

川丁

三代男人三代兵

——寄外孫嶠嶠

三代男人三代兵,

悠悠一脈愛國情。

爺爺參加新四軍,

南征北戰鬧翻身。

爸爸當兵繼父誌,

和平年代保和平。

嶠嶠趕上新時代,

走出校門進軍營。

三代男人三代兵,

一門心思,一股牛勁。

當兵,為了國強民富,

當兵,為了民族複興。

夜 讀

讀書讀到夜深沉,

此時無聲勝有聲。

誰說人生多寂寞,

古往今來任馳騁。

書 法

寬心隻有數行字,

樂在銀鉤鐵畫間。

誰能解得個中味。

隻能意會難言傳。

老來歡 玩單反

照了一輩子相,就想有一台稱心的相機。好不容易有了一台,可沒幾年,菲林遭棄。見別人用“卡”,現場看圖,刪除隨意,方便快捷,成像絢麗。羨慕之感,留在心裏。

樂活晚年,開心愜意。一台尼康單反又成了我手中的武器。“方寸”之間,將攝取新時代的風采,改革開放的奇跡。“方寸”之中,也蘊涵著親人的關愛,光與影的雅趣。

“明日黃花”也芬芳

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明日黃花”是一句比較消極的老話。千百年來,它得到人們的認同,並形成了傳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四川老鄉蘇軾,在他的詩中就留下了傳世名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從蘇公開始,“明日黃花”就成了一個典故,用它來比喻過時的、失去了原有價值、沒有應時作用的事物。誰沾上了“明日黃花”這四個字,雖然還在“花”之列,但是已經凋謝了,甚至葉落枝枯,即將死去或已經死去。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事實並非如此。黃花就是菊花,在百花叢中的名聲很大,叫得很響,備受人們的尊敬和喜愛。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早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曾自比菊花,一首《不第後賦菊》,把菊花推向了製高點:“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從晉唐至當代,詠菊愛菊的詩人,寫菊畫菊的畫家,知名的就有數十百人之眾。書法家黃庭堅把菊花比作陪伴老人的“吉祥物”:“誰將陶令黃金菊,換做茶藦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風味,東園添我老生涯。”大師齊白石把菊花作為延年益壽的珍貴藥物:“老菊燦若霞,籬邊鬥大花。■英能益壽,根下有丹砂。”唐代詩人把菊花作為廓清身心,摒棄煩惱的“忘情物”:“借問陶淵明,何物是忘憂?”這是詩人用“明知故問”的方法,刻意強調和提高菊花的身價,因為陶淵明早已在詩中留下了回答:“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情物,遠我遺世情。”

知道了什麼是菊花,了解了菊花的意義和價值,明白了她在百花叢中是“梅蘭竹菊”的四君子之一,是響當當的“寒中英”、“霜下傑”之後,把老年人與菊花媲美,不是十分貼切又恰當嗎,有什麼可悲可憎呢!我們老年人應該直起腰杆,當之無愧,受之樂之。

至於“明日黃花”中的“明日”更有必要一說。

人生一世,隻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這一說法不僅散見於報刊,也見於詩歌。前幾年我們在成都老同學、老戰友聚會,一位長期從事話劇的演員朗誦了一首人生隻有“三天”的新詩,獲得滿堂彩。大家都讚同老年人更應該珍惜歲月,注意健康,安度晚年,樂活晚年。

把人生概括為三天,在曆史上早已有之,並有詩詞為證。盧摯的《勸世》,就是用“曲”的形式寫的這個問題:“想人生七十古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尪羸。五十歲除之晝黑,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摧,兔走烏飛。子細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曲中“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是根據流傳千年的民諺“人生七十古稀”減去了三十年。“十歲頑童”是說人生的前十年,即“昨天”。“十載尪羸”是指人生最後的十年,即“明天”是也。按這樣計算,人生在世,最有意義和作為的“今天”,是把“五十”“除二”,實際上隻有二十五年,是多麼的短暫啊!所以經過“子(通仔)細沉吟”,歸結為“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江南才子唐伯虎也用這樣的方法,把人生百年劃為三個時段。他寫的《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不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隻有五十年,一半又在黑夜裏過了。算來隻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看來,古人對人生的晚年都設想為十年,認為是非常短暫的,沒有把它當成一回事。現在時代不同了,人的壽命普遍延長,前幾年社會上就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六十算小,七十不老,八十滿街跑。這難道不是“明日黃花”也芬芳的客觀現實嗎!

為了理清思路,提高認識,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把已經度過的歲月也分為三個時段,歸結為“三天”。

第一個時段,是新中國成立前,從孩童到念書,十七年,叫“昨天”;

第二個時段的時間最長,其中包括了三個階段:一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初參加工作,到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十五年。主要是學習、工作和曆練。二是不堪回首,躲也躲不過的“十年浩劫”。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不能不計算,應作為一種磨難和“煉獄”。三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工作重點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在這個階段,我身逢盛世,方向明,路子正,忘我工作,一心要把“文革”耗去的時間找回來,是心情舒暢,積極奉獻的歲月。也是我從思想、認識和修養方麵,逐漸接近理性和成熟的時期。雖然這個時段包含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時間有四十多年,但仍然屬於我的“今天”。

第三個時段,當然是指退休以後的生活,叫“明天”即“明日黃花”了。

經過前麵的表述,我覺得退休以後“明天”的天,同樣是明朗的,陽光的,絢麗多彩的。用“‘明日黃花’也芬芳”作這篇小文章的題目,對現代的老年人來說,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的。隻要你肯走出去,融入老年人這個群體,你就能夠看見,在院子裏打堆堆聊天的,上街去看熱鬧的,找書店看閑書的,到農家樂喝茶、飲酒、打牌的,進百貨公司購物的,趕廟會拜菩薩的,還有練書法的、搞寫作的、炒股的、做小工藝的、幫子女帶小寶寶的,等等。真是一幅祥和安寧,又充滿笑語歡聲的人間畫圖。

在我的手機裏,就有這樣一個段子:

老有所樂,病有所醫。

吃穿不缺,生活隨意。

自由自在過日子,

方式多樣大不拘。

老年社會,安寧和諧,互助關心,

耄耋之年,多彩人生,與時俱進。

我認為,在人生道路上“明天”這個時段,是非常重要、非常美好的。它是追求人生價值的歸宿點,是人生中學習、工作、奮鬥的收獲期,也是在人生道路上,經過跋山涉水,越過艱難險阻,曆經風雨征程之後,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熟悉而又溫馨的家裏,享受人生最後一次“長期休假”的輕鬆、舒坦和快樂的日子。這個時段,是人們向往美好,追求幸福和快樂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老年人,千萬不可輕視和忽視,不要讓這一段開心的、快樂的,也是人生最後的時光,像“白駒過隙”那樣,悄悄地、白白地逝去。

足跡一瞥(照片選輯)

改革開放以前,作為民族地區的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到外地特別是到外國去走走看看的機會是不會多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加上旅遊業的興起,到國內和國外走走看看就比較容易了。進入新世紀,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家的威望與日俱增,中國的旅遊業已經發展到全世界。“地球是個村,哪裏都可蹭”已經成了民間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