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女性形象認知(1 / 3)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實際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對女性形象的認知,也離不開社會關係。不同時代兩性關係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女性形象的自我定位,而女性自我定位對女性自身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形象認知

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形象,是取決於男權社會的利益與審美標準的。一方麵,男性為了維護男權地位,希望女性是服務於家庭、服從於男權的“賢妻良母”;另一方麵,女性在社會中是“被看者”的形象,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觀看的樂趣和主動權均掌握在男性手中,掌控話語權的男性將他們的奇思妙想寄托在女性形象上,女性的內在形象因他們的審美需要而被塑造。在傳統的展覽者的角色中,女性的外形被塑造得具有強烈視覺和色情效果,以致女性自己希望被看,即“女為悅己者容”。

(一)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內在形象認知

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內在形象被定格為“賢妻良母型”“紅顏禍水型”“河東獅吼型”等類型,無論是哪種類型,都是以男性審美和男權社會的利益為參照的。

在傳統的觀念中,女性存在的最大人生價值就是討得男人的歡心和傳宗接代,男人害怕駕馭不了聰明的女性,主張女性以家務勞動為主的職責文化,使女性默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荒謬理論;男性希望女性順從,女性就心甘情願服從“三從四德”的約束;男性可以一夫多妻,卻強調女性要遵從操守專一的貞操文化。總之,溫柔、順從、吃苦耐勞、忍讓、甘於奉獻、忠貞、明理成為傳統觀念中女性內在美的標準。

因此,曆史上出現了許多以此為標準的女性楷模,如舉案齊眉的孟光,苦守寒窯的王寶釧,甘於犧牲的西施、王昭君、文成公主等。事實上,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是被注視的對象,這種來自外界的凝視對男女兩性都施加著影響。但不幸的是,在男權社會中,女性長期作為“被看者”,喪失了主體意識,逐漸習慣於迎合男性的視角,容易參照和滿足男性的“他者”對她的印象和要求。正如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除了少數之外,在她們應該懷有一種更高尚的抱負並用她們的才能和美德爭得尊敬的時候,卻一心一意想激起別人的愛憐。”這種討好心理勢必使女性內在形象成為溫柔順從、細膩體貼、依附無知的固定模式。另外,社會對女性報以責備和歧視的對立態度,把不光彩的東西統統與女性掛鉤,甚至把重大的曆史責任推諉到女性身上。如亡國的昏君往往和一個被妖魔化的女性有關,什麼“母雞啼,國必亡”。女性一旦有幹預政治的嫌疑,就被冠以“紅顏禍水”的罪名;女性稍有個性,一旦對男權構成威脅,便被定義為“河東獅吼”“母夜叉”的醜惡形象。法國作家西蒙·波伏娃就曾指出:“婦女在社會中是次於男性的第二性。”她在分析“女人”一詞的文化含義時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以男性為中心的曆史成就了關於“女人”一詞的文化含義,並具體體現為一套對女性本質進行“塑造”的文化現象秩序。比如政治領域流行的所謂“女人是禍水”“女性亡國論”,更為普遍的社會輿論像“夫貴妻榮”“母以子貴”……這一整套政治訓令和道德習俗把女性牢牢地釘在男性附庸和社會次等級的十字架上,把女性限製在政治舞台和社會帷幕的背後。中國曆史上盡管出現了登上政治巔峰的武則天,但世間對她的評價曾帶著很多偏見,甚至把她妖魔化。

綜上所述,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內在形象強調的是女性的自然屬性,如柔弱、細膩、順從等,而忽略了女性的社會屬性。在人格上,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私有財產,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尊嚴,沒有受教育、擁有財產、參政的權利,活動範圍僅僅是家庭內部;在經濟上,女性沒有收入,隻能依靠男性生活,“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句俗語真實地反映了女性的尷尬地位;在舉止上,則要求女性無原則的柔順;在價值取向上,則是“男才女貌”。羅慧蘭在《女性學》中指出:“這一係列的對立,使得女性必須盡心修飾自己,弱化自己的才智,並培養忍耐服從、溫柔體貼的女性氣質,才能得到男性的欣賞和喜愛。”綜上所述,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內在形象可以歸納為:

1.卑弱順從

《詩·小雅·斯幹》記載:“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男孩子出生放在床上,女孩子出生放在地上;男孩子所用的所玩的都是高貴的東西,女孩子所用的所玩的都是低賤的東西;培養男孩子做君王,培養女孩子做家務。這段記載強調了女性從出生就處於卑弱的地位,久而久之,在傳統觀念中就形成了男強女弱的固定思維模式。女性也自認卑弱,以弱為美,不敢或不願爭強好勝。關於這一點,從古代的稱呼可以看出:丈夫對妻子的稱呼為“拙荊”“執帚”“賤內”“孩他娘”“暖腳的”“焐窩”的,把女性定位為勞動者、卑賤者、傳宗接代者、為男性服務者,丈夫對妻子的稱呼充斥著對女性內在形象的貶低與醜化;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則更顯示出男女的不平等,如從“老爺”“官人”中可以看出丈夫是妻子的直接統治者,“先生”可以凸顯妻子是丈夫的晚生,在智慧上丈夫占有優越地位,即使是“良人”“相公”“郎君”這樣的稱呼,也充滿了妻子對丈夫的尊敬與溢美之情。

“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由於“三從四德”的影響,女性以敬順父母、敬順公婆、敬順丈夫為第一要義,不得有半點叛逆,不能講自己的人格尊嚴。據《大戴禮記》記載,女性在古代被稱為“婦人”,是因為女性必須聽從男性的教令才能明白事理,即伏於男性的意思。因此,女性必須遵從“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原則,要求女性做事小心謹慎,盡量與外界隔絕聯係。能做到這些就是品德端正的好女人,做不到這些就是品行不端的壞女人。

2.規矩勤勞

在班昭的《女誡》裏,提出“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指出女性不必才華出眾,“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即可,就是說隻要規矩守婦道就可以;女性也不必能言善辯,“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與人”即可;女性的技能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織,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即可。總之,女子不必美麗動人,也不必有才,隻要規規矩矩、操持家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