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忠貞不二
傳統觀念中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卻要絕對忠貞於丈夫。尤其宋代程朱理學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滅的主要是女性的欲望,讓女性死心踏地地服侍丈夫,在婚姻中絕對忠貞於丈夫,即使丈夫死去,改嫁也是恥辱的事情。女性逐漸喪失了自我主體意識,自認為“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心甘情願做婚姻的犧牲品。
4.甘於奉獻
在傳統觀念中,“女主內”的思想限製了女性的發展空間,因此,女性的一生都要為傳宗接代、操持家務而默默奉獻,不得貪圖享受,不得有自己的樂趣,不得涉足社會。因為操持家務,婦女常常是“夜夜不得息”,所以許多婦女因操勞過度而早早夭亡。
總之,傳統觀念中女性內在形象許多本應具備的特質被弱化了,女性隻有表現出對男性的順從依附、無知愚鈍、嬌柔軟弱,才符合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審美標準。
(二)傳統觀念中的女性外在形象認知
傳統觀念中,女性美化自己不是以自己的審美意願為標準,而是屈從於男性的審美標準,所以就出現了“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的現象。女性的外貌完全取決於男性的喜好,盡管不同時代女性形象美的標準不同,但不論是“環肥”還是“燕瘦”,都是男性審美變化的曆史證據。
宋若華著的《女論語》把班昭的《女誡》進一步發展,在“立身”一章明確規定了女性的言行標準:“凡為女子,先學立身;立身之法,唯務清貞;清則身潔,貞則身榮;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室,莫出外庭;出必掩麵,窺必藏行。”這裏描繪的女性外在形象,完全是一副低眉順眼、唯唯諾諾、羞羞答答甚至鬼鬼祟祟的形象,是對傳統觀念女性形象的全麵概括。
由於這種觀念的影響,女性不能放逐自己的真性情,《聊齋誌異·嬰寧》裏描寫嬰寧因愛笑而不被世人接納,反映的正是傳統觀念對女性外在形象的束縛。為了迎合男性的審美標準,女性以戕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如纏足風氣盛行到令人發指,到清代,小腳成為女性美的集中體現。男子相親,女子用帷幔擋住自己的身體,隻露出一雙腳,男子不看女子的臉,隻看腳就可以決定。清代徽商胡雪岩選妾,讓待選的女子試穿他特製的小鞋,能穿進去才能當選。男性畸形的審美觀給廣大女性帶來一生的痛苦,為了達到“三寸金蓮”的審美標準,女性要忍受非人的身體摧殘。再比如,在傳統審美觀念中,以纖細柔弱為女性美,李笠翁說:“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摩。”即使當今,為了滿足男性的這種審美觀,女性不得不忍受饑餓和摧殘肉體的痛苦,節食減肥,抽脂整容。
“女為悅己者容”成為女性追求美的唯一目的,這就注定女性無法改變那種被忽視、被欣賞(被看)、被歧視、“第二性”的命運。在覺醒的女性意識和傳統觀念的衝撞中,女性試圖尋找自身位置,但征途卻越發艱辛。而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性別秩序對大眾傳媒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傳媒導向又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女性形象的認知標準。現在女性仍然沒有完全走出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對個人的無情摧殘,無非是為了迎合傳媒的導向,而傳媒視角往往打上男性視角的烙印。盡管女權主義者在上個世紀中期就在致力於打破和顛覆男性的話語空間和所謂的男性哲學體係,但我們可以發現在各種形態的媒體中,女性形象並沒有得到太大的改變,女性形象仍然在迎合著男性的審美眼光。
二、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意識是影響人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性別(gender)是相對於生理性別(sex)而產生的一個概念。它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國際婦女運動,後來被聯合國采用,是國際上用來分析男女平等這一重要概念。今天,隨著社會性別理論的出現,社會性別開始從尊重女性人格的立場出發,研究女性問題,女性開始與傳統觀念中的性別歧視抗爭,社會對女性形象的認知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一)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性內在形象分析
羅慧蘭在《女性學》中指出了社會性別研究的意義:“在社會性別這個概念出現之前,人們往往根據傳統的社會觀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確實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也就是說,你生為女人,就必須承受社會加在你身上的種種角色。社會性別觀念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重新評價和認識兩性關係,用性別平等的眼光來審視已經被規範化、體製化了的性別角色模式,以及以這種性別角色模式為基礎的滲透到各個領域甚至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包括政治、經濟、教育、衛生、宗教、科學等一整套社會機製,並通過把性別意識納入主流、在全社會樹立性別意識的辦法來改變傳統性別角色觀念,進而消除對婦女的性別歧視,樹立一種全新的性別理念。”這種全新的性別理念,可以幫助人們更加客觀地認知女性形象。
在社會性別視角下,男女都是平等的主體,男女審美視角是同一角度下互為交換的、平等的,既尊重男女自然屬性的差異,也不抹殺社會屬性的相同之處,強調男女和諧發展,推翻了傳統觀念中女性依附男性的舊思想。女性人格獨立,尤其是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受教育和參政範圍的擴大,女性自我主體意識日漸增強。柔弱不再是女性形象的代名詞,衡量女性內在美的標準不再是溫柔、賢惠、貞潔、寬容、勤勞等,女性開始以自立、自尊、自信、自強為美的標準;“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再被認同,女性在各個領域大膽施展自己的才華,在許多方麵都表現出“巾幗不讓須眉”;社會對女性內在形象的期待不再隻是單一的賢妻良母,而是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睿智、豁達、堅強、幹練、自信、高雅等原本屬於男性特征的評價標準。女性正在努力超越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局限,努力吸收兩性的優勢,展現出自己多姿多彩的完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