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絕非是縱容錯誤,區別就在於對錯誤的認識,以及犯錯後的改正。荀子在《勸學》中早有訓導:“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犯錯並不可怕,有錯不改才是致命的。所謂的“彎腰低頭”隻是表明了一種態度,關鍵是之後的動作。嚴重錯誤造成的巨大損失,往往是由一個小錯誤開始的。即便是錯到了相當的程度,及時地糾正,避免更大的錯誤和損失,也不算太晚。正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李世民和魏征的對話,一直被後人奉為典範,君臣之間相互指出錯誤,並且不斷改正,才使得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
唐朝時期,魏征身為大夫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有人在李世民麵前詆毀魏征說:“魏征身為臣子,待人接物卻不注重儀容和禮貌,不避嫌疑,影響非常不好。”李世民就派溫彥博責備魏征,要魏征一定要改變這種不修邊幅的毛病。
過了幾天,魏征求見李世民時說:“微臣聽說身為臣子的就應該上下一心、團結一致,這樣國家才能興旺。如果做什麼事都渴求禮儀容貌,那就說明君主和臣子之間有隔閡。這樣下去,國家的命運也就不能預測了。所以,陛下責備臣下,微臣不敢從命。”
李世民忙說:“我知道責備你錯了。”
魏征叩頭接著說:“皇上能這麼說,微臣感到很高興。微臣能侍奉陛下感到非常榮幸,但願皇上能讓微臣做一個良臣,而不要做一個忠臣。”
李世民就非常疑惑,問道:“良臣和忠臣有什麼區別?”
魏征接著說:“所謂忠臣,就是能向君主提出很多好的建議,忠心耿耿為君主辦事,但是卻不能被君主采納,以致招來殺身之禍,陷君主以非常大的罪名。國家將會受到損失,而他卻享有忠臣的名聲。而良臣就是不但能向君主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並且能被君主采納,從而,君主和臣子上下齊心,使得國家更加繁榮富強,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不同之處。”
聽了魏征的解釋,李世民感到非常高興:“你講得非常好,那麼,什麼是明君,什麼是昏君呢?”
魏征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接著,魏征又舉了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煬帝的例子,指出他們滅亡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偏信奸臣,被奸臣所蒙蔽,終其一生也不知道真實情況。魏征繼續說:“身為君主,隻有多聽意見、廣開言路、察納雅言,才能讓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然後加以完善。這樣,才不會被奸佞之人所蒙騙。”
李世民說:“昏君總是護著自己的缺點,不讓這些缺點暴露出來,這樣反而會一天比一天糊塗。而明君卻是不斷暴露自己的缺點,然後加以改正,使之更加聰明。我要經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的勸諫,努力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提出意見,努力做一個良臣。”
曆史永遠不會消弭,數百年之後,李世民和魏征成為了明君和良臣的典範,流傳千古。
李世民雖是治世明君,但是他也會犯錯誤,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讓自己當局者迷,隻有這樣,當錯誤露出端倪的時候,我們才能及時發現並且改正。
犯錯是我們人生中一次可貴的經曆,犯了一次小錯,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應該避免什麼,如果我們不跌小跟頭,以後就很有可能會跌大跟頭。
最開始的時候,錯誤是非常微小的,也許我們認為無視它,它就會消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錯誤就會變得越來越大。及時發現錯誤,選擇在錯誤發生的萌芽階段,果斷將其扼殺掉,這樣,錯誤才不會因為我們的縱容而發展壯大。
成功來源於經驗的積累,人生需要挫折的曆練。犯錯隻是人生的插曲,永遠不會成為我們人生的主旋律。找到自己人生的節奏,隨時發現人生中不和諧的節奏,徹底把其根除掉,這樣,我們才能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中繼續前進。
利弊權衡於先,機會斷於其後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原則,總是跟著別人走,那麼,就算機會擺在他麵前,他也不可能抓住。如果機會出現了,你沒有根據自身情況去衡量、去判斷,就無法讓這次機會發揮出它本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