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晚,在中國政治最高層幾經商議之後,以彭德懷為司令、包括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在內的中國人民誌願軍26萬人,一夜間,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中朝邊境鴨綠江,赴朝鮮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之前的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已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各級黨委層層貫徹,平湖縣委於1950年12月成立“平湖縣抗美援朝動員委員會”。縣婦工委領導下的婦聯籌也成立抗美援朝婦聯分會,從勝利鄉土改歸來的張筠秋主其事,在平湖婦女界開始了曆時三年的抗美援朝宣傳動員,並以實際行動參加抗美援朝工作。期間工作大者有:
組織婦女參加195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示威大遊行,張筠秋冒雨在婦女隊伍之首振臂引領萬人婦女大軍,群情激昂蔚為壯觀,開平湖曆史上婦女萬人上街遊行的先河。一時間,青年婦女紛紛要求報名參軍,更出現了夫妻共同報名,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送兒打豺狼的生動場麵。學花木蘭從軍報名的青年婦女有356人,559名婦女送子送夫參軍,出國門赴黑山白水之間作戰。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軍屬的號召》,平湖婦女界製定公約的人數逾八成。在新埭區舊埭、丁橋兩鄉聯合召開的婦代會上,200多名與會婦女代表訂出的愛國公約成為全縣婦女公約的典型:(一)保證努力生產,爭取農業豐收;(二)保證厲行節約,支援前線;(三)保證支持親人報名參軍;(四)保證作好代耕工作,幫助烈軍屬解決困難;(五)保證每家養一隻愛國雞,捐獻飛機大炮。
各界婦女有錢捐錢,有物捐物,從金鐲頭、金戒指到一個銅板、一個雞蛋,全縣婦女共捐獻飛機大炮款46903元。
有位哲人說過,曆史的演進往往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從一個原點出發,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張筠秋看著眼前抗美援朝這一幕,不禁回想起1937年在海鹽西塘橋和劉佩貞舉辦婦抗團識字班捐衣服的幕幕場景。其間幾多相似,更幾多不同,而光陰恁冉,自己已從二十五六歲的姑娘步入不惑的中年。
那時有句口號叫“婦聯是婦女的娘家”。當時去縣委縣府找人也方便,有關婦女切身利益的事,隻要找到張筠秋,她就會當場給你去辦。人類、家庭的繁衍是男人女人雙方的事,生育的風險卻曆來由女性單獨承受。解放前,新法接生在平湖全縣還很不普及,婦女分娩普遍由舊式接生婆接生,甚至自生自接。產後大出血、產褥熱、產後宮脫及新生兒破傷風等發病率高,母嬰死亡時有發生。解放以後,張筠秋因為有切膚之痛,對產婦母子的健康極為關心。
有一個難產婦,已經送到醫院,限於技術和設備,仍不能搶救。產婦的家人抱著一絲希望,找到婦籌會,尋到張筠秋。張筠秋不懂醫術,但有熱心,有責任心。就趕到醫院找杜醫師、張醫師、葉醫師,請他們會商會診。在那種真正“時間就是生命”的緊急場合,縣婦聯主任和縣工委副書記(在一般場合,中國人就簡稱為主任、書記)的頭銜是很起一點作用的。張筠秋能及時地找到這三位醫術較好的醫師,又能請他們在最及時的時間內會診,醫生決定馬上手術。
“救出產婦,又平安生出了孩子”,張筠秋後來這樣回憶她奔忙的結果。於是,產婦和家人的千恩萬謝,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於是,這類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麵對這種現實,張筠秋萌生了把婦產科醫護人員組織起來的想法:“我考慮如何利用他們的技術,把婦、兒科醫生組織起來,可以為社會服務。如不組織起來,特別是婦女在婦兒科有了病,到私人診所去醫藥費很貴,貧苦農民請不起。以致動員這些醫生組織起來,這樣的指導思想。”
令人很不是滋味的是,上邊這段話是張筠秋在應答有關方麵審查葉醫師的“軍統特務”問題時的證詞,接下來是她帶有自責性的話:“但在組織中,我向朱院長講,參加一般國民黨員,我想既然登記了,也算了。後來知道葉醫師是軍統特務,現在我還是不清楚。”
在當時的語境下,“參加一般國民黨員,我想既然登記了,也算了”一句話,可以為朱院長免去不少麻煩,是一句有擔當的話,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張筠秋有著一種自信和自持。50多年後的今天,葉醫師想必也不再為“軍統特務”問題困擾了,失之東隅拾之桑榆,倒要感謝這次對葉醫師的審查,為我們留下了張筠秋辦平湖縣婦幼醫院的一點珍貴史料。
有關鎮壓反革命的話題還有一個。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強調“為了打擊帝國主義的陰謀破壞和徹底消滅蔣介石殘餘匪幫,為了保證土地改革與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必須堅決鎮壓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務、惡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10月30日,浙江省委發出《關於貫徹執行中央堅決鎮壓反革命分子的指示》。11月20日,平湖縣委製訂了《關於認真執行鎮壓反革命分子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