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ひもじい月日》解析
圓地文子(1905—1986)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前期劇作創作時代曾師從日本新劇運動先驅小山內熏,創作出大量優秀的劇作,1935年前後轉向小說創作,標誌其成功轉型的佳作《饑餓的歲月》(1953)獲第六屆“女流文學者獎”,其後迎來小說創作的全盛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曾高度讚賞圓地文子:“擁有超群的頭腦和充滿理智的自我凝視能力……她的作品彌漫著強烈的‘女性小說’的韻味,作為作家,她超越了男女的界限,堪稱現代的一流作家,其佳作可與永井荷風、穀崎潤一郎等人的作品媲美,在恰如其分的古典運用與浪漫妖嬈的調和中,展現出既妖異又唯美的世界。”
圓地文子在長達60餘載的創作生涯中,發表了大量的戲曲、小說及隨筆等。代表作品有戲曲《晚春騷夜》(1928)、《她的地獄》(1931)、《惜春》(1935),小說《女人的冬天》(1939)、《光明皇後的畫》(1951),具有自傳體特征的長篇三部曲《失去紅色的人》(1955-1956)、《受傷的翅膀》(1960)、《彩虹與修羅》(1965-1967);此外,《女阪》(1949-1957)、《活神仙的故事》(1959-1965)、《遊魂》(1970)等也是其代表佳作。
圓地文子的創作主題多與女性息息相關,她在描寫女性獨特的生理、心理以及充滿官能色彩的神秘世界的同時,表現出了非凡的古典文學造詣,其晚年完成了《圓地文子譯源氏物語》(1972-1973)全卷的翻譯。評論家瀨沼茂樹評價圓地文子文學的特質是“從其成長經曆中繼承而來的豐富的古典修養”。並認為,“這種修養使她在探求女性的天性時能夠與獨特的日本審美意識結合起來,進行濃妝豔抹的描寫”。
【作家與文學】
圓地文子,原名上田富美,1905年10月出生於東京淺草區,其父上田萬年是東京帝國大學語言學教授,也是近代日本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上田家酷愛戲劇,圓地文子幼年時就常隨家人觀看歌舞伎。此外,她還對祖母口述的瀧澤馬琴的《南總裏見八犬傳》、柳亭種彥的《偐紫田舍源氏》等稗史小說以及淨琉璃、歌舞伎的台詞耳熟能詳,並對江戶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都為其在日後的創作中遊刃有餘地運用古典知識奠定了基礎。
1918年,圓地文子進入日本女子大學附屬高級女子中學學習,在此期間,她開始閱讀英國詩人、劇作家王爾德以及美國詩人、小說家愛倫?坡等人的作品,並醉心於泉鏡花、永井荷風、穀崎潤一郎等唯美主義作家的作品。1922年修完四年課程後退學,跟隨家庭教師學習英、法、漢文和日本古典文學。
與此同時,圓地文子開始立誌於戲曲創作,她廣泛涉獵日本著名劇作家小山內熏、西歐近代劇作家豪普特曼、高爾斯華綏等人的作品。1926年,她的劇本《故鄉》入選演劇雜誌《歌舞伎》舉辦的獨幕曆史劇有獎腳本,得到小山內熏等人的賞識,由此踏上劇作創作之路。此後,更是以《戲劇與評論》等同人雜誌為舞台,陸續發表了眾多戲曲佳作。
1935年,圓地文子在小說家片岡鐵兵的介紹下加入同人雜誌《日曆》,並開始潛心學習小說創作。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圓地文子屢遭健康困擾,經曆了乳腺炎、子宮癌以及視網膜剝離等重大手術。這些經曆使她對女性的生理與心理有了獨到的體驗與感悟,也因此開辟了其獨特而永恒的女性文學主題。1953年,力作《饑餓的歲月》發表,獲第六屆“女流文學者獎”,之後又數次獲各種文學大獎。1986年11月14日因急性心力衰竭與世長辭,走完了其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生涯。
圓地文子擅長將古典物語的世界與現實編織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神秘的美的世界。她的小說多描寫女性生理及心理的矛盾,其“共通的主旋律是女性的孽行與執迷,是一種連自己都無可奈何的潛在本能。作品中所描寫的既非女性的軟弱也非悲哀,而是女性的強勁與可怕” 。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圓地文子的作家生涯,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1.由戲曲轉向小說時期(1922—1953)
1922年,圓地文子從日本女子大學附屬高級女子中學退學後,決心按照自己的喜好學習,另一方麵,她也樹立了立誌成為劇作家的決心。1926年,經過短暫的習作期後創作的獨幕曆史喜劇《故鄉》得以在演劇雜誌《歌舞伎》上發表,由此拉開了戲劇創作的序幕。1928年,她在著名女劇作家長穀川時雨主宰的《女人藝術》上發表了戲劇力作《晚春騷夜》,得到文壇的認可與讚譽。其後,不斷有戲劇佳作問世。
1935年,圓地文子經片岡鐵兵介紹加入《日曆》同人,開始由戲劇轉向小說創作。之後,在發表戲劇的同時也嚐試性地發表了一些取材於社會事件以及抒情性較強的小說作品。1939年出版發行了最初的小說集《如風的話語》及隨筆評論集《女阪》。此後,圓地文子在小說創作上勤勉有加,陸續發表了一係列小說體裁作品,如《天之幸?地之幸》(1940)、《春秋》(1943)等。1949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女阪》的第一章《紫陽花》。至此,圓地文子將創作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小說上,並在創作過程中反複摸索和嚐試新的小說主題。
2.發表《饑餓的歲月》之後的時期(1953—1986)
1953年12月,圓地文子在《中央公論》上發表了寫實主義的名作《饑餓的歲月》,並獲第六屆“女流文學者獎”。以此為契機,她開始了旺盛的創作活動。
1957年,發行了耗時八年之久的長篇大作《女阪》,獲第五屆“野間文藝獎”。該小說講述了一位將封建時代的女性道德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為丈夫、為家庭做出眾多犧牲的女性隱忍而屈辱的一生,向讀者展現了男權婚姻中女性的悲哀與抗爭。此後,圓地文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古典文字素養,創作了一係列以古典題材為樣板的現代小說。代表作有《女麵》(1958)、《活神仙的故事》、《小町變相》(1965)等。其中,《活神仙的故事》在1966年獲第五屆“女流文學獎”。1969年又因自傳體長篇三部作《失去紅色的人》《受傷的翅膀》《彩虹與修羅》獲第五屆“穀崎潤一郎獎”。這三部自傳體作品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主人公滋子雖曆經子宮、乳房等女性器官的喪失,卻忠實於自己,努力生活的對生的渴望曆程,寄托了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
步入老年後,圓地文子越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世界,不僅筆法愈加嫻熟,文學造詣亦登峰造極,盛放出朵朵藝術奇葩。晚年主要代表作有《遊魂》(三部作)、《圓地文子譯源氏物語》、《食花的老婦人》(1974)、《彩霧》(1976)等。
【《ひもじい月日》鑒賞】
1953年發表的《饑餓的歲月》是作者重返文壇後創作的一篇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佳作,被譽為是“描寫了女人一生的近乎完美的短篇”。
該小說以戰敗後的日本社會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阿朔艱辛的生活曆程。阿朔因背上的一塊紅色胎記而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導致自己與沒有任何愛情的丈夫踏入了不幸的婚姻生活。其間,她甚至接納了丈夫在前妻生病期間與女傭生下的私生子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丈夫後來因對女同事進行性騷擾而被迫辭去教師一職。戰後,阿朔從做黑市交易的掮客開始,終於憑借經營一間小雜貨鋪保住了溫飽。但是,丈夫卻突然中風倒下。一天,上中學的兒子幸一突然找阿朔商量如何製造煤氣泄漏假象謀殺生父直吉一事,令阿朔震驚不已,內心遭受重創。此後,為阻止兒子的此種行為,她開始無微不至地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以及忙碌於其他的家庭瑣事,有意識地不給自己任何喘息與思考的機會。最終,過度勞累的她悄然猝死。
小說采用平鋪直敘的線性結構,布局嚴密,內容緊湊,透過日常生活的瑣事將一個平凡女性阿朔艱辛的一生展現給讀者,發人深省。
一、人物描寫
1.丈夫直吉的性格描寫
作者通過阿朔的視角,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事件中讓讀者感受到了一個自私、多疑、吝嗇且好色的人物形象。
嫉妬深い質で、道でさくが知合いの男と立話していても必ず根にもっていやな當り方をしたが(略)
“嫉妒心強”一針見血地指出直吉嫉妒的性格,“懷恨在心,通過令人討厭的方式進行報複”又形象地描寫出直吉心胸狹隘、報複心強的性格特征,寥寥數語便將直吉的性格暴露無遺。
直吉のあてがう切りつめた生活費に足を出さないことばかり苦労してびくびく暮した。(略)さくは気が立って來ると、直吉が金を出し惜しんで荷物の疎開を碌にせず、持物をむざむざ焼いてしまったことや、長年かけて來た保険金がゴム風船のように他愛なく萎んでしまったことを威丈高になって言った。
“削減生活費”、“吝惜錢財”等用語,直接刻畫出了直吉與生俱來的自私和吝嗇性格。
手を握ったり、尻を撫でたり、相手の顔を厚顔に見つめたりして、その度に相手の女が、軽蔑と嘲弄と一種のコケットリーを見せ(略)
學校は場末の私立中學に代っても直吉はやっぱり教師をしているし、女と見れば相手かまわず色眼をつかったり、手を握ったりする癖はやまな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