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
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請了割草工。”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
男孩說:“我隻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隻有不斷地探詢別人對你的評價,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凡事想想清楚,多問幾個為什麼。
16.別不服氣
有一天,眼睛、鼻子及口在開會。大家都對眉毛表示抗議。眼睛說:“眉毛有什麼用處?憑什麼要在我們的上麵?長眼睛可以看東西,我要是不看,連走路都不行了!”鼻子聽了不服氣,道:“我鼻子可以嗅香和臭,感覺最靈敏,眉毛算什麼?它怎麼可以站在我們的上麵?”
聽了這一段話後,口也不服了,鼓起嘴說:“臉上我最重要,我是最有用的!我一不吃東西誰也活不了。我應該站在最上麵。眉毛最沒用,他應該站在最下麵才對!”眼睛、鼻子及口都在互相爭執,對眉毛發出憤憤的抗議。
眉毛聽後,心平氣和地對他們說:“既然你們都以為自己最有用,那我就在你們的下麵吧!”
說著,眉毛便走到眼睛下,後到鼻子下,再到口下,結果大家都認為難看極了,隻好決定讓眉毛回到原處去。
很多人都將自己看得過高,自認樣樣都最好,別人則都不如自己。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與人愉快相處。
17.首先要充實自己
有一位初到小鎮的神父問一個小孩:“小朋友,你可以告訴我怎樣可以去郵政局嗎?”
小孩詳細地告訴了神父。
神父說:“小朋友,非常謝謝你。對了,星期天你來教堂找我吧,我可以告訴你通往天堂的路。”
小孩說:“算了吧,你連到郵政局的路都不知道,又怎能告訴我通往天堂的路呢?”
如果要獲得別人的信任,必須先要充實自己。當別人提出疑問時,隻能支吾以對的話,別人又怎麼能相信你或你提供的機會呢?
18.大學畢業等於“零”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台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為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隻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衝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隻有五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擴大了。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恐懼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試卷,麵對著整個班級。
他俯視著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麵孔,然後問道:“完成5道題目的有多少人?”
沒有一隻手舉起來。
“完成4道題的有多少?”
仍然沒有人舉手。
“3道題?兩道題?”
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那1道題呢?當然有人會完成1道題的。”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試卷,“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他說。
“我隻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係的。”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教育仍然還隻是剛剛開始。”
隨著時間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經被遺忘了,但是他教的這堂課卻沒有被遺忘。
大學畢業等於“零”。即使你已經大學畢業,但你的教育仍然還隻是剛剛開始。這是一個終身教育的時代,誰不知道學習,誰不知道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誰就會被社會淘汰。
19.行勝於知
詩人白居易為了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裏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他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3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
禪師回答:“3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有誰不要成功,又有誰不知道成功必須學習和努力?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又有幾個?行勝於知。不要問成功有沒有自己的份,隻要按照成功的原則踏實去做,你也必定是一個成功者。
20.別請教門外漢
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到處遊玩。有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他想涉河而過,但看到河水流得很急,擔心河水太深,馬兒會被淹死。
在猶豫不決時,他看到小河對麵有個小孩在玩泥沙。
他便大聲問那小孩:“小孩,這河深不深?我的馬兒可以過去嗎?”
那小孩望望馬兒後,便說:“不深,不深,馬兒可以過河,沒有問題的。”
聽後,那年青人便跳上馬背,騎馬過河了。豈知,走到河中間,河水已淹過馬背,剩下馬頭,他驚慌不已,便撤退回岸。
那年輕人衣服全濕,很生氣地責罵那小孩,以為他講假話。那小孩聽後回答說:“我家的鴨子每天清晨都在河上遊來遊去,他們的小腿那麼短,都沒問題,而你的馬兒這麼高大,怎會不可以呢!”
當我們麵對困惑時,一定要去詢問在那一方麵有專長的人,而絕不是那些門外漢。後者似懂非懂,往往會像那小孩子一樣,根據個人推理而給我們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