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說明的是,恐嚇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很可能嚴重傷害到雙方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不到不得以,最好還是用其他途徑來解決問題。被人恐嚇,被迫去做某件事,是任何人感情上都不能且不願接受的。一旦采取了恐嚇、威脅的辦法脅迫對方,如果還想事後能與對方保持良好的關係,就要遵循弱硬兼施的原則,打完一巴掌以後,還要給個“蜜棗”吃。畢竟以“和”為貴,講求合作,相互幫忙,使彼此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才是拓展人際關係的根本目的。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際關係都不會複雜過中國,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是一個奇妙且奇怪的群體。中國人講人情,更講利益;為了利益,更要講人情。作為中國人,我們更要懂得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它是一座金礦,一條捷徑,擁有廣泛人際關係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擁有廣泛的人際關係。但國人是如此奇妙,中庸的背後隱藏著不可思議的東西,人與人是那麼的不同,看上去複雜而無序。仔細觀察,你會在大部分人的身上找到一些相同點。想要弄通中國的人際關係,就要從弄懂中國人說起。
“博弈論”是時下流行的一門理論。“博弈”這個詞聽起來高深莫測,按照字麵理解,“博弈”就是下棋,通俗一點說“博弈”就是遊戲的意思。一般的棋牌遊戲,參與者都要至少兩人,而贏得遊戲,除了自己下一步棋如何走之外,還取決於對方的下一步棋會怎麼走。也可以說,自己走的每一步棋的結果,取決於對方下一步的選擇。所以,博弈大致可以理解為:通過選擇自己的最佳策略,最大限度的利用遊戲規則,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博弈,對待任何事物,人們都要選擇自己的策略。小到空餘時間怎麼安排,讀一本什麼樣的書,或是看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大到從事什麼行業,要不要跳槽,去不去競爭主管的職位,如果爭要怎麼爭…都需要自己做一個選擇。而在這些決策的過程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並不是你一個在做決定。相反,在你周圍有著和你一樣的決策者,比如競爭主管的職位,對手的決策與你的決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別人的決策,會直接影響你決策的結果。
“博弈”的一大特點就是存在著一個與你同樣聰明且有主見的對手,是追求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生活中,無論是辦公室裏的對手、還是身邊的伴侶、朋友,都難免與你成為博弈的關係。一方麵,他們的目標常常與你的目標發生衝突,另一方麵,他們與你息息相關,與你可能有著潛在的合作因素。在製定自己策略的時候,你必須把這些可能的衝突考慮在內。
表麵看來,“博弈”是一門非常理性的學問,從實用角度出發,用完全理智的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利用遊戲規則,做最佳策略,以尋收益的最大化,爭取自己的利益。這與中國人的“人情觀”,先講人情後談利,甚至“吃虧是福”的感性思維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甚至相互矛盾。但實際上兩者高度不同,根本是不存在可比性的。身在中國,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還是“以人為本”,“做人”是基礎是方向。而“博弈”隻是幫助我們做出最佳策略的一個方法,一種思維方式。它能夠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隱藏在人情關係被後,往往被感性思維所遮蓋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