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1 / 3)

第五十八章

夜裏,母親輕輕推門進屋的時候,強生已經呼呼入睡了。她迅速把門拴上,興衝衝地走到強生床前,彎腰把手放到強生蓋著的被單上,張開口準備叫醒強生。可立刻又改變了主意,隻笑笑便閉了嘴,輕輕地離開床前,擦著汗,在桌前一張方凳上坐下來。

欲叫卻止,表現出興衝衝的感情與慈愛母親內心的矛盾變化;粗粗一筆,既流露出細膩的感情,又已初步勾勒出一位純樸、善良的慈母性格。

後經情節的發展和故事的推移,便進一步刻畫了母親的形象。這時,作家又安排了一個細節——母親偶然翻開兒子丟落在地上的皮包:

一張撕了角的電影票、二兩麵票、半斤粗糧票、兩張買酒的四十一號票……母親的臉“刷”地紅了,她慌張地重新又翻了一遍,硬是隻有這兩角錢!那雙青筋鼓暴的手無力地落到桌上……這麼大一個小夥子,周身上下就兩角錢,怎麼陪女朋友玩呀?走累了想喝杯冰水也不夠!母親的心緊縮著,想到兒子……

筆墨異常樸素,手法純粹白描,仿佛輕描淡寫,但感情卻較為濃烈……讀著讀著,一顆怦怦跳動的慈母之心,強烈地感動著讀者!通過這些具體、細膩的藝術筆墨,表現出了母親的辛酸處境和矛盾心理,她對兒子異常慈愛,然而生活的困境又使她力不從心。讀來真叫人心潮起伏,淚眼欲滴。

有了這些藝術描寫,這位母親最後懷著自怨、自責、自恨、自罪的神情合上眼睛、離開人世時,還想到兒子“可以頂替我了”的訣別之語,就更令人感到深刻而悲痛,作品蘊含的譴責不正之風的寓意也更顯得深沉而耐人尋味!

這是母親的獨特的眼光,母親的感情。這種眼光,這種感情,如果是狹隘的,僅僅屬於個人的,不能緊緊貼著時代的脈搏,合著時代的節奏,那麼,這種藝術便不會有多大的意義。可貴的是,包川不僅僅站在“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級別”、“我們這樣的二級工”一般的水平線上,而是努力站在時代的高度上去思索問題,把握現實。她力圖從獨特的母親的眼光中看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和希望,在母親獨特的感情裏融彙著對黨的信賴和對生活的熱愛。她大聲地呼籲那個噩夢時代必須趕快結束,她深情地期望人們去撫平祖國母親的傷痕,她向年輕人提議要為友誼和信賴幹杯,她祝福沉浸在幸福中的情人找到了高尚的生活目標,她還譴責不正之風汙染了人民生活的新鮮空氣,揭露了利用職權牟取私利是如何迫切需要整頓……凡此種種,說明包川的創作不是玩味瑣碎無聊的身邊瑣事,也不是純粹抒發個人的情緒,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疾苦、願望、呼聲,在平凡小事中蘊含著引人思索的社會意義。

包川的創作大多是選擇時代潮流的一個側麵,攝取生活海洋的某些水滴,它是平凡的,但又是具有獨特韻味的。在社會主義文藝的大型交響樂中,需要有洪鍾大呂,也需要有清音竹笛。在作家的藝術探索、藝術個性和表現方法方麵,均不宜強求劃一,應當是越多樣越好,越豐富越妙。包川曾經說過:“我覺得認識自己很重要。大概是我這個人的個性、氣質的原因,決定了我隻能這樣寫而不能那樣寫。我沒有蔣子龍那種英雄氣概,那種駑馭矛盾的能力……我隻能努力從內涵豐富的平淡瑣事中去展示人物內心的矛盾,去發掘、探索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我認為,包川創作的獨特韻味,就是從她觀察生活和表現生活的獨特視角裏,從這位女性作家獨特的氣質和感情裏產生出來的。這是值得我們珍惜和愛護的。當然,我們也感到,在閱讀包川作品的時候,有時覺得它撞擊人心的思想力量還欠充足,有的作品中時代典型環境的展示也不夠充分。這恐怕與作家的政治視野有時過分拘於一隅,對時代生活的豐富礦藏和複雜的社會矛盾還缺乏深刻的思考和開掘多少有一定關係。看來,作家不應當滿足和停滯於現有水平,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藝術概括力和表現力,加強作品思想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很有必要的。

3

幾年來,包川在編輯工作之餘,雖然每年隻有一兩篇、兩三篇作品問世,但卻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在描寫現實生活,刻苦認真地在進行創作勞動,努力在藝術上進行多方麵的探索。縱觀她近年來的九篇作品,幾乎每一篇的選擇角度都不同,每一篇的表現手法各異,然而讀起來卻各有情趣,各具風味。

從選取生活和布置背景方麵來看,包川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單純地、直白地描繪某一兩個具體的人,描寫某一件具體的事,如《孑孓》和《四路車軼事》(《長安》1982年6月號)均屬這類;《辦婚事的年輕人》集中描寫一對小愛人,也可以包括在內。這一類,不僅人物和事件單純,而且小說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也不複雜,筆力集中描寫的是眼前的生活現實。又一類是,雖然寫的是當前的事情,但背景比較大,有的延伸到過去年代的動亂時刻,有的發展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比如,《為自行車,幹杯!》、《母愛》和《鏈條》(《四川文學》1982年7月號)等;《高音喇叭》寫的是1969年,說明“我們這一代人”是從混亂、吵鬧和“高音喇叭”的嘈雜聲音的呐喊中走過來的,從事件的描寫和背景的處理來看,也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一類作品,背景紛繁一些,內容豐富一些,反映的現實生活寬闊一些,表現的社會意義也大多深沉一些。再一類,就是以《相見》為代表的,作品曆史跨度較長,對生活的概括力較高,包含的社會內容和人生哲理較多。這篇小說,時間從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開始,寫了整整二十年的生活內容,如果涉及江老師和母親早年經曆的回敘,時間還當往前延伸。在作品裏,對江老師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對他性格的被異化和扭曲,人生旅途的曲折和坎坷,他的高尚而又懦弱,自尊而又自卑,要強卻很孤獨,直率竟無勇氣,以至關於知識分子的政策落實後,他的使命感和事業心等等,都有細致的刻畫,使得江老師這個人物性格鮮明,包含著較大的普遍意義。同時,作品中對於人生價值的思索,關於青春與衰老的含義,以及對知識分子問題的一些議論,都是較為發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