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BT(〗逝去的時間和逝不去的美
——讀《逝水滔滔》
宋元〖=〗
《逝水滔滔》是女作家包川的處女集。收入集中的十二個短篇小說,不少篇章在讀者和評論家中深受好評。
包川的作品,絕大多數都以粉碎“四人幫”前後的現實生活為題材。對十年動亂,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她善於從凡人小事的獨特角度作細膩而含蓄的揭示和描寫。作品的生活氣息濃鬱,雖然那些年月噩夢般地逝去了,而逝不去的,卻是作家留在字裏行間的生活、形象和引人的深思。
包川作品的成績,首先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她的筆觸集中在“小人物”的描寫中。作者並不刻意去編織離奇的故事,而是敏銳地選擇閃光的、動人心弦的場麵和細節來表現自己的人物。《母愛》的結尾處,母親的心髒停止了跳動,門外開來了遲到的救護車。但此時,黨委書記告訴強生,他的就業問題解決了,一滴淚,從母親的眼角流了出來。顯然,母親聽到了喜訊,但她再也不能醒來了。這是一滴什麼樣的淚珠啊!任你慢慢品味。母親的形象,此時像被一道閃電照亮,在讀者麵前栩栩如生。在《相見》中,包川則詠歎般地通過“我”與老師之間的獨特關係,把一個知識分子的性格雕刻出來。他自卑,他把海潮般澎湃的感情壓抑在內心深處,無不是那時的“極左”之風所造成。這個悲劇色彩的自卑的典型,可以說是包川帶給文學畫廊的一個有新意的形象。
包川作品的成功,還因為語言比較性格化,具有“川味”——明朗、機智、不乏幽默感。以人物的活的語言寫人,這一點,在《高音喇叭》《今天是幾號》等作品中表現得尤為充分。作品中的人物,雖處於同一情境,但各自的形象、性格、經曆、職務,在各自的語言中“自我介紹”出來,頗顯新鮮活潑。
自然,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作家,包川的作品尚存一些不足。如《為自行車,幹杯》的結尾就顯得不夠自然,“硬”了一些。但正如馬老在序文中所說的那樣,“經過艱苦跋涉後在山間小徑旁找到的清泉,遠比在大馬邊擺著的可口可樂甘美得多”。包川在跋涉著,她在尋找最甘最美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