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塔的塔山有了塔(2 / 2)

國民黨軍隊在塔山為什麼會進攻失利?除了當時的大氣候已成定局,人心軍心這些當時帶有普遍性的原因之外(例如作為東北國民黨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的侯鏡如,作為“重慶號”艦艦長的鄧兆祥對內戰都是不熱心的;又如我軍能在最短時期修築那麼多的工事,是因為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援等),從軍事指揮上說,國民黨軍隊內部的種種問題起了很大的消極作用。據國民黨第十七兵團副司令兼六十二軍軍長林偉儔和五十四軍第八師副師長施有仁的總結,有三方麵原因。第一,由於形勢不利,將不賣命,預定兵力一直就未能到齊。如八十六軍不願去,三十九軍同意去卻一直到16日才到葫蘆島,九十二軍決定要去但是隻去了一個師,所以整個戰役都是有多少部隊用多少部隊。第二,蔣介石多次變更指揮官並同時存在多頭指揮。先是決定由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指揮,但又有一位被稱為“羅千歲”的督戰官羅奇來當“欽差大臣”,所有行動計劃都要經他同意方能執行。兩天之後,原來確定的指揮官侯鏡如才到部隊,背後仍然有個羅奇。到了16日,蔣介石又決定改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陳鐵擔任指揮,同時又派來了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同時指揮。為了繼續援錦和對錦州進行反攻,這以後還派來杜聿明任第四任指揮官。第三,闕漢騫等指揮官隻顧中飽私囊,建築工事時偷工減料(國民黨軍隊在錦州和錦西修工事是用鋼筋水泥),將材料盜賣,使部分知情者軍心渙散,以致出現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到處不留爺,爺去找八路”的順口溜。

塔山堡原本沒有塔,但是,由於有了革命先烈們的汗浸血染,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原來塔山英雄團前線指揮所的位置上,出現了一座被青鬆環繞高高聳立的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塔從1952年以來,已經三次重修,塔上是陳雲同誌的題字:“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紀念塔下,修建了烈士陵園,那裏有已經查實的743位烈士的合葬墓,還有5位將軍墓,其中,包括當年指揮這一場激戰的四縱司令員吳克華、副司令員胡奇才、四縱參謀長李福澤、四縱十二師師長江燮元和塔山英雄團團長焦玉山。他們在臨終前都告訴他們的後人,一定要把骨灰埋在塔山的土地上。在他們墓前的大理石墓碑上,刻著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萬年的題詞:“塔山英烈萬古流芳 1998年清明”。

第十章 力克錦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