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範漢傑肩上橫著沉重的扁擔(1 / 1)

一、範漢傑肩上橫著沉重的扁擔

在塔山阻擊敵人,是為了保證我軍能順利進攻錦州。

錦州位於遼西走廊中部,背山麵海,其地理位置正扼在遼西走廊的咽喉部位,西距山海關200公裏,東距沈陽230公裏,從東北進入華北或從華北進入東北,錦州都是必經之地。自古以來,錦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齊桓公北伐山戎,就曾在那裏作戰。三國時,曹操北征烏桓,也曾在那裏有過激戰。特別是在明代末年,滿族軍隊為了進入中原,與明王朝的軍隊進行了多次大戰,錦州就是最重要的戰場。公元1626年,名將袁崇煥經略遼東時就明確說過,倘若“錦右動搖”,則“關門(按:指山海關)亦失保障”,故而用力經營錦州。1627年,滿族的皇太極率八旗大軍猛攻錦州14天,未能攻下,故而明朝邊界得保。

袁崇煥被冤死之後,皇太極於1640年先取義州(今義縣),然後在錦州四麵各設8營,挖掘深壕,軍隊三月一換,決心長期圍困錦州。明崇禎帝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8鎮大將共13萬人援救錦州,兵敗被擒。錦州在被圍困一年多之後,在“城內糧盡,人相食,戰守計窮”的情況下,方才被攻克。自此之後,八旗軍才得以逼近山海關,也才能有大軍入關之事。

到了近代,錦州不僅其“山海要衝,邊關鎖匙”的地理位置依舊,又成為北寧、錦承兩條鐵路的交點,戰略地位更加重要。日軍占領東北時,在此修築了不少工事,使之成為日軍的戰略據點。國民黨軍隊當然也很清楚錦州的重要,所以在日軍已建工事的基礎上繼續修築工事。以錦州南邊的女兒河和小淩河為天然屏障,以錦州的老城和新城為中心,利用城周圍的亮馬山、大小紫荊山、罕王殿山等製高點,建成了完整的防禦體係。錦州的地形是四麵環山,東、西兩麵稍為開闊。從四麵環山的情況看,是有利於防守的。但是由於陣地環繞百裏,用當時任國民黨軍隊第六兵團司令兼錦州警備司令的盧浚泉的話說,其最大的弱點就在於“處處防守,處處薄弱”。

錦州國民黨軍隊的主將,是蔣介石選定的範漢傑。範漢傑把他的指揮部設在建築十分堅固的錦州鐵路局大樓上。站在這座大樓的屋頂,範漢傑可以看得很遠,他心中非常清楚,其所在的位置好比一條扁擔,自己居中,兩邊一頭是東北,一頭是華北。他一垮,東北和華北就失去了支撐。正由於橫壓在自己肩上的這條扁擔所承受的擔子太重了,範漢傑從1948年1月被蔣介石派到錦州來當了這個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之後,就日夜不安,不知東北野戰軍的鐵拳何時向他砸將下來。為此範漢傑在接受職務之後,曾經幾次請求辭職,但都沒有被批準。範漢傑最後一次請辭是在1948年8月29日,這已經是遼沈決戰的前夕,當時在南京。當他再三向蔣介石請辭時,蔣介石說了八個字:“你們不幹,我又怎樣?”

這時範漢傑手中可供指揮的部隊是滇軍的老部隊六十軍和他到職之後新編的新八軍和新五軍。五十四軍也應由他指揮,但駐在葫蘆島。在塔山戰役中,五十四軍遭受重創。在錦州的指揮官還有滇軍係統的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這個兵團現在所轄的部隊是九十三軍和原來屬於六十軍的一八四師。在當時,第六兵團也屬於範漢傑指揮。

當範漢傑從東北野戰軍的動向中得知錦州即將發生大戰時,對錦州的防禦部署是這樣安排的:新八軍全部集中在錦州,駐防東麵的紫荊山到鬆山一帶;九十三軍和一八四師擔任北麵和西麵的防務,其中一個重點是飛機場;新從沈陽空運前來支援的七十九師的兩個團在南邊的罕王殿山擔任防守;新五軍則作為總預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