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妹在這四年裏究竟經曆了些什麼,隻有他們最清楚。我們能夠猜測的隻是九妹心中的那份苦楚罷了。記者也沒有刻意追問九妹內心的感受。她隻是提了一個問題:在曆史中,英雄與小人物之間誰承受的痛苦更大?
是啊,這是個嚴峻的問題。在曾經的饑餓年代,父親吃了已經餓死的兒子的屍體;在醫院裏,花盡了全部積蓄的丈夫眼睜睜看著身患絕症的妻子因為沒有錢而被迫停藥等待死亡;在愚昧的山村裏,被拐賣來的女孩子一次次被淩辱,無奈之下生下孩子,當可以逃走的時候最終放棄了。
他們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悲劇,他們心中的那份苦痛卻一點也不比英雄的輕。英雄可以在無垠的人生舞台上無畏地搏鬥,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留下抗爭的戰績,但是這些小人物隻是默默地承受和麵對,曆史不會留下他們的眼淚和苦痛。
英雄和小人物的痛苦都不輕,隻不過小人物隻能選擇無能為力的沉默罷了。
其實,做一個沒有痛苦、沒有憂傷的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隻要停止了思考,停止進取之心的跳動,所有的苦痛和悲傷都會與你劃清界限,我們就會和冰雪一樣在生命中消失。
但是,有很多人拒絕這樣的生活,他們寧可讓自己與痛苦相伴一生,也不願意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這也就是社會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如今的社會有很多問題不是媒介提起筆杆就可以解決的,也正是因為有太多事情是我們解決不了的,才會覺得痛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的進步正是由於大部分人有了痛苦的思考,這是人的一個高尚的本性。正是由於很大一部分人寧可選擇痛苦,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才不是夢。
所以,在苦難來臨的時候,先不要忙著怨天尤人,也切忌哭天喊地,如果解決不了,就讓它來好了,但是一定要剖析苦難,這可以預防相同的苦難經曆兩次,用快樂的方式去麵對,改變苦難。
其實,痛苦和快樂之間的轉化,隻需要一個條件就足夠,而且這個條件是很容易就能達到的,它取決於你自己的思想。用哲學化的語言來說,就是他們是辯證統一的有機體。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無數個體所組成的,所以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個體都是麻木的,那麼這個社會也會變得麻木。
“痛苦”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身體或精神感到非常難受。意思是說,痛苦不僅僅是指肉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快樂”在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感到幸福或滿意。這裏說的當然也是既有肉體,也有精神的。而且在我們這個凡事至上的時代看來,精神遠比肉體更重要。
用佛家的語言說明痛苦和快樂的關係就是:“痛苦”即是“快樂”,“快樂”即是痛苦。這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相同的脈理。
魯迅先生的文章聞名四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事實上,他對我們這個民族的貢獻就是他的一種痛苦。他的那顆永不屈服的靈魂,他的沉思,因為痛苦而有所感,正是因為有痛苦,他才能夠完成了從一個醫者到學者的巨大轉變,也正是如此,才使他立下了解救國人麻木精神的重大誓言。
茅盾先生也曾經說過:新中國為什麼產生不了魯迅,是個讓人深思的問題!於是,先生的痛就成了一種精神,他的痛成了中國新文化的指路燈,他的痛讓他成了中國文學的珠穆朗瑪。因為他是思考的健將,於是那個時代的痛造就了先生,那個時代造就了許多和先生一樣的人。痛苦的流傳讓人深思,於是先生的快樂實現了。
如果說苦難是命中注定的,是命中的一種劫數,我們無從抉擇的話,那麼至少我們要輕輕地問自己一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又何妨?
你如果問苦難到底是什麼,不如問苦難對我們意味著什麼。答案可能隻有一個,那就是一個走向崇高的華麗轉身,一顆勇敢的心。隻是你準備好了沒有?
苦難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師,它激發了人們潛藏的能力,磨煉了人們的意誌力、性情和耐性,教會人們認識真理的一種手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而有《國語》……”那些被後人敬仰的偉人無一不是苦難的信徒,他們曆經千辛萬苦,才取得偉大的成就。苦難可以磨煉人的毅力和性格,也可以教會人們獲取成功的方法。那些沒有像司馬遷那樣被人閹割,像屈原那樣被人讒害之類的痛苦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史記》《離騷》的絕唱之作。
苦難對於弱者來說可能是無底深淵,但對於強者來說,苦難是一筆財富,甚至是成功的墊腳石。
拉梅奈說:“不懂得苦難的裨益的人,並未過著聰明而真實的生活。”沒有苦難的折磨,就不會有崇高思想的生成。苦難是我們伴隨生與死的折磨,是最寶貴的財富。林肯幼時喪母,初戀情人早逝,夫人精神失常,中年喪子,後來他又死於謀殺,是痛苦和厄運成就了林肯獨特的思想境界。世人或許很容易看到偉人們的痛苦,卻未必能明白他們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昂貴的痛苦和厄運,往往讓一個人成了一個偉人。茨威格說:“命運總是喜歡讓偉人的生活披上悲劇的外衣。命運就是用它最強大的力量考驗最強大的人,用荒謬的事對抗他的計劃,使他們的生活充滿神秘莫測的諷喻,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設置重重障礙,讓他們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中變得更加堅強。命運戲弄著他們,但艱苦的考驗總會帶來好處。”
那些有才華的人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壓迫,世界上沒有一個不受外界的壓迫而成功的偉人。堅強的人如果沒有被邪惡的世界所毀滅,他就會發奮改造邪惡的世界。很多人之所以偉大,源自他們苦難的曆程,可以說苦難成就了他們的成功,是苦難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苦難給了他們抗爭的動力。
沒有苦難,就不能生成崇高;沒有挫折,就不能提升人的精神。美國學者馬爾藤博士說過:“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有了困難,才能攔住和淘汰一切不如我們的競爭者,使我們取得勝利。”
厄運是先覺的伴侶,苦難是先覺的老師。先知先覺就像上帝派到人間承受、體驗和反抗痛苦的使者。上帝賦予了他們一顆體驗人間痛苦的敏感之心,這就使得世界上的任何壓迫和苦難都能對他造成極為慘烈的內心疼痛和反抗。結果,愈是反抗就愈痛苦,以至於人類的任何苦難都能刺激他們去反抗,從而把落到別人身上的苦難招引到自己的身上。
最精致的瓷器,要經過多次燒烤才可以最終完成。沒有多次燒烤的瓷器,都不會堅固而精美。許多事實告訴我們,隻有在漫長且惡劣的環境中禁得住考驗和磨煉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就像一首歌的歌詞一樣: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挫折是前進中才有的困境,逆水的人才會遇到挫折,一帆風順的人是不會知道苦難的艱辛。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逆境,正是由於艱難的逆境,最終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
逆境和苦難總是垂青於那些成功的人,命運也總在最艱難的逆境之後才會出現好的轉機。
拿破侖說:“最困難之時,也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塞繆爾·斯邁爾斯說過:“痛苦,就是用一隻強有力的手,操縱一張沉重的鐵犁,深深地犁進難以開墾的土地,但是這土地隻要翻開,它的肥沃就會讓土地結出豐碩之果。”
幸運者,也是苦難者。如果苦難不能使他們低下頭,那麼苦難就會助他們一臂之力。當一個人陷入隻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擺脫的困境時,他通常都會出現想象不到的意誌力和堅強。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無一不是在坎坷中踉蹌而行。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們,如果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沒有出現可以使他們得以磨煉的挫折,他們注定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