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可怕的衝動(1 / 3)

在我們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成與敗、得與失,天時、地利、人和在成功和失敗中占有很大的因素,但是自身的性格和情緒也是推動或阻礙你成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在所有情緒和性格中,衝動和生氣是極為重要的兩個情緒。

太衝動的人容易把原本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將事態變得複雜起來,也會把事情越搞越糟,而容易生氣的人會讓自己時常處在一種極為抑鬱的狀態,用人們常說的那句話說就是“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所以,衝動和生氣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懲罰。

衝動是魔鬼

衝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產生的一種情緒,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動肝火,和別人發生口角,這樣的事情幾乎在我們身邊天天上演著,甚至已經到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程度。

比如那些因為堵車而發生的矛盾,基本誰都碰到過:

早晨一直都是上班的高峰期,蘇新開車去上班,由於車流量大,眼看著就要遲到了,可前麵的司機好像睡著了一樣,車子沒有絲毫動彈的跡象。蘇新就更加火冒三丈,拚命地按著喇叭,盡管這樣前麵的司機依然不為之所動。蘇新這下子氣極了,他握住方向盤的手開始發白,就像緊緊地抓住前麵司機的脖子一樣。

又過了一會兒,前麵的車子依然沒有絲毫的動靜,他再也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了,衝下車猛敲那輛車的車門,結果一場惡鬥在大街上開始了,最後的結果是蘇新打碎了那個人的鼻梁骨,犯了故意傷人罪。等待他的是法律的懲罰,這一下不但不能準時上班,反而連工作也丟了,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衝動。

培根說過:“衝動,就像地雷,碰到任何東西都一同毀滅。”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從而使自己的人際關係變得非常糟糕,如果我們不注意克製自己的情緒,不培養自己冷靜的理智、心平氣和的性情,培養人際交往中必有的沉著,一旦碰到“導火線”,就會情緒失控,大發雷霆,我們本來可以很好的人生就會被炸毀,最後隻會陷入痛苦之中。

楚天都市報有一則新聞,題目是《小事惹爭吵釀家庭慘劇:父親失手打傷兒子後自殺》:兒子小威想辦一個養雞場,向父親借一萬元,父親張祖威覺得風險太大,害怕兒子做不好會賠錢,不願意借錢。於是父子之間發生了爭執,在爭執中,小威的後腦勺被父親用鐮刀打破,流了很多血,暈了過去。父親以為小威死了,懊悔萬分便服了農藥,送醫院後搶救無效死亡。

這個悲劇的主要原因是當事人做事過於情緒化、鑽牛角尖,結果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給家庭和自己都帶來了無法抹去的陰影。

所以遇到任何事一定要冷靜,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想辦法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冷靜地把問題想清楚,不要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動幹戈,以免造成悲劇。

因為意見和想法不同而發生爭吵的事例隨處可見,我們常常會碰到牙齒咬到嘴唇的時候,更何況是大千世界各色各樣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我們的生活經曆和思考方式,包括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會有差異。意見的不同導致爭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爭吵和憤怒的時候失去理智。最後就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會造成怎樣的悲劇。

在職場和事業中情緒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感情的表達,而成了一種很重要的生存智慧。如果你學不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隨心所欲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很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悲劇。如果情緒控製得好,可以幫助我們化險為夷,甚至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喬治·羅納在二戰期間被迫逃亡到瑞典,由於以前他曾經在維也納當過律師,人生閱曆和生活閱曆都非常豐富。而到了瑞典,生存的壓力迫使身無分文的他必須要立刻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他學過好幾種外語,能說能寫,所以他想到一家進出口公司找一份秘書的工作。他給很多公司寫求職信,談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們能夠錄用自己,但是大多數的公司都回絕了他,由於處於戰爭期間,他們不需要這類職員,不過他們已經把他的名字存入檔案,等有需要的時候會聯係他。

其中有一封回信是這樣寫的:“你對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即使需要,我也不會請你,因為你甚至連瑞典文都寫不好,信裏全是錯字。”

喬治·羅納看過這封信以後簡直要瘋了,怒火中燒的他也回了一封信給那個人,想氣氣那個討厭的家夥。他甚至想到了那個人看到這封信的時候那氣急敗壞的樣子,但當準備寄出這封信的時候,他又想了想:等一等,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是不對的呢?我學過瑞典文,或許我真犯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錯誤。如果這樣的話,我想找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努力學習瑞典文。這麼一來,這個人可能幫了我一個大忙,盡管他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種難聽的話表達意見,或許自有他的道理,我應該寫封信感謝他一番。於是,他寫了一封感謝信。不久,他竟然意外地被這家公司錄用了。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控製好自己的衝動,學會審時度勢。我們每個人都有衝動的時候,它的確是一種非常難以控製的情緒。但不論如何,我們一定要緊緊地控製它。否則一點細小的疏忽,就可能貽害無窮。

衝動是魔鬼,它會把我們拖入痛苦的深淵,吞噬我們原本美好的人生。讓我們控製自己的情緒,保衛心靈的淨土。

生氣是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

我們常常會這樣勸說別人:生氣是在用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但是我們還是常常會生氣,還是會“自我懲罰”,看來,說和做是兩碼事。我們也會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勸說別人的事情總是有許多的名言和語錄,但相同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很難做到。

《金鎖記》是張愛玲文學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暗含了當時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和貴族家庭的一些弊端和悲劇,作品中的核心人物曹七巧剛出場的時候是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女孩,但是由於社會和貴族家庭將她打造成了一個狠毒、邪惡的女人。

清末民初,小鎮上天真可人的少女曹七巧和京城貴族大戶薑家的三少爺薑季澤一見鍾情,可是七巧的哥哥曹大年因為貪圖錢財,決定把妹妹嫁給患有軟骨病的薑家老二薑仲澤,七巧為了接近季澤,於是答應了這門婚事。走在痛苦邊緣的薑季澤在仲澤的婚宴上喝得大醉,令七巧心痛欲裂。此後,季澤越來越沉淪,經常夜宿於妓院,七巧冒險去妓院裏勸阻,與酒醉的季澤同居一晚,並因此有了身孕,生下一子,由此招致諸多非議。仲澤為保護妻子,臨終之時,堅定地向眾人宣稱自己就是孩子的親生父親,薑老太太也為了維護自家的聲譽,痛斥眾人對七巧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