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的舞台上,談判的口才有著其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雲:"三寸之舌,強於百萬大軍。"談判口才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縱觀曆史,不乏口若懸河、妙語連珠、能言善辯、鐵嘴鋼牙之人:蘇秦縱橫捭闔,以一身掛六國之印;諸葛亮舌戰群儒,成就聯吳抗曹大計。晏子使楚,不辱使命;解縉巧對,膾炙人一。
談判口才是一項複雜的腦力勞動、思維活動。它貫穿於談判活動全過程。人人都想成功,都想在談判中取勝。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良好的口才,並輔之以必要的藝術,往往是通向成功談判的關鍵。
談判是一門藝術。同一個談判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使同一個問題的談判,不同的談判者也會使用不同的談判風格和談判藝術以求相同的結果。成功的談判,就像一首恢宏的交響曲,每一個成員都在其中充滿著藝術的和諧之美。
兩隻耳朵一張嘴
從前有個叫劉大的人50大壽,他約請張三、李四、王五、趙六赴宴。開席的時間到了,趙六還沒來,劉大急了,就說:"怎麼該來的還沒"張三聽了暗想:該來的沒來,說明我們是不該來的啦。於是拂袖而去。劉大歎道:"不該走的又走了。"李四想:張三是不該走的,那我們一定是該走的嘍。於是也離去。劉大見狀忙對王五說:"我又不是說他。"王五一琢磨,
剛才隻剩我們兩人,你不是說李四,那肯定是說我了。於是也起身告辭。這個故事說明,劉大不會說話,但也同樣說明,張三、李四、王五不會聽話。俗話說:"鑼鼓聽音,說話聽聲。"日本也有一句諺語:"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以致有人幽默地說:"上帝賜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巴,是教我們知道"聽"比"說"更重要。"
在談判中,悉心聆聽對方吐露的每個字,注意他的措辭,他所選擇的表達方式,他的語氣,乃至他的聲調,是發現對方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任何一句話,都至少有兩方麵的意思,乍一看來,某些提法表麵上似乎自相矛盾。然而一定條件下和一定範圍內,我們才發現它所具有的深層含義。奧威爾有句名言:"戰爭即和平"。如果我們考慮到正義的衛國戰爭使一個國家的民眾團結一致、和平相處、同仇敵愾的話,那麼,這句名言也就不難理解了。
聽是一種積極的生理和心理活動,不僅要用耳朵,還要運用頭腦,更要聽懂人家的"言外之意",或者說"潛台詞"。在談判中,對手常常以語言作為偽裝,借以表白自己的"真誠",以混淆視聽。同時,還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注意觀察反映對方內心世界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儀態舉止、神情姿勢。所有這些,都能提供線索,幫助自己去發現寄寓於對方一言一行背後的願望和要求。
譬如,我常常會聽到對方這麼說:"順便提一下"""說話的人試圖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要說的事情是碰巧想起來的。但是,十有八九,他所說的事情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是事先計劃好的。隨便這麼一說,看起來漫不經心,其實,這隻不過是故作姿態而已。因此,對這種言不由衷的把戲一定要善於識破。
有時候,一些人常用這些詞句來提起話頭,諸如"說真的"、"說實在"、"坦率地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應從反麵去理解對方的"動聽"的言辭。事實上,這些動聽言辭既不"坦率",也不"老實",更不"真誠",
它隻不過是一種屢見不鮮的掩飾而已。另外,你可以根據對方怎麼說,而不根據他說什麼,去發現其態度的
變化。假定談判一直順利進行,氣氛融洽,大家都以"老張"、"宋先生"、"朱小姐"、"小林"等稱呼,甚至直呼其名。突然,一方以嚴肅的神色敬稱"林經理"、"蘇先生"等,就是氣氛趨於緊張的信號,有時甚至意味著僵局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