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術篇(2)(3 / 3)

某學校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上課前,他向學生介紹了一位"世

界著名的化學家"。"化學家"打開瓶塞,很快教室裏學生都舉起手。其實,"化學家"帶來一瓶據說是具有某種說不出什麼氣味的液體,而且一打開瓶塞,這種氣味即將彌漫整個教室,要求學生聞到後立即舉手,以測定自己是否有正常的嗅一覺。"化學家"隻是一個化了裝的普通教師,瓶中是無色無嗅的蒸餾水。這便是權威效應。

同樣,在談判活動中,同一個問題,說法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樣。所以,在談判桌上,要對方相信自己,使自己一方在對手心中樹立可靠可信的形象,使談判態勢有利於己方,就要采用權威效應策略。

其一,促使外商決定投資。普通人:我想,中國的投資環境將會改善。權威人士:我國領導人已一再強調,要動用一切力量改善我國的投資

環境。

其二,說服對方買產品。普通人:××含片得到很多人的青睞。權威人士:××含片是中央廣播電台播音員護嗓專用品。

事實上,權威人士說的話具有權威效應,所以更具有說服力,更能使人相信。

"弱"者效應

與權威效應相對應的,還有一種"弱"者效應。所謂"弱"者效應,是通過裝作弱者,處處尋求幫助,並從不時的詢問中獲知對方的材料。在談判中,看似愚笨的一方往往占到便宜;言語笨拙的往往勝過口齒伶俐的。比如說,將"我不知道"、"我不懂"、"我不明白"、"我不清楚你的意思"等等這些詞句適當插入你的談判中,會使你從中受益不淺的。試著回想生活中你與反應遲鈍的人是如何談判的。你那麼靈活的比喻生效嗎?麵對低能兒,天花亂墜的數據對他都等於零。很顯然,你的才幹在這種情況下完

全失效。

有過和聾子或啞巴交涉的經驗嗎?這樣好了,假設我現在正與你談判,而你是有口吃的人,不論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說:"好吧,你說我們要如何才能達成交易?""第""第""第""""別急,你想說什麼?"

"第""第""第""""第一?"你點頭。"好吧,第一什麼?"你說:

"價""價""價""""價錢嗎?""好,我們繼續。第二呢?"你說:

"品""品""品""""品質?"你點頭。第三、第四""。你說什麼?什麼也沒說。我呢?我在做什麼?我在幫你跟我談判,我

在投資時間使你成為控製全局的人。每次向耳背的人回答問路時,人們總是提高音量,又比手又劃腳的。

為什麼?我想是急於替他們解決問題。弱者往往在談判中達到目的。銀行通知客戶超過了分期付款的期限,

貸款人答道:"接到你的電話真好,我的財務正好有大麻煩,事實上,除了你能降低利息並且延後一年再付的話,破產是惟一的途徑了。"貸款者柔弱無力的處境,削減了借款銀行的力量。

國際間的談判也是一樣,在印度獲得獨立之前,她對英國采取的策略是反暴力、不抵抗。印度人在放棄自尊,承擔懦夫的名義時,同時也強迫英國背負著欺壓弱小的名聲。英國的壓力愈嚴厲、愈殘酷,印度人愈是平靜地承受,以不反抗來達到她的目標。

采用此種方法常常可以取得以下效果:其一,可以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其二,可以考驗對方的決心和耐性。其三,使對方無可奈何,隻好讓步。其四,能夠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來回避對方所提出的尖銳問題。人們為了虛榮和自尊的需要,往往對弱者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大方,殊

不料對手竟是一隻不動聲色的老虎。小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