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研究述評(2 / 2)

研究留日學生形象,還可以折射出現代曆史上的中日關係。對日關係,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對外關係最重要的方麵,近代中國的一些重大事件無不與日本有關,例如甲午戰爭、同盟會成立、“二十一條”、“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和抗日戰爭等等,莫不如此。而這些事件,都在中國現代留日作家的文學創作中,甚至在其筆下的留學生形象中,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反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作家文本中的留日學生形象就是曆史的鏡子,留日學生形象的變遷乃是曆史變遷的縮影。反之,曆史的變遷在留學生形象的塑造上,也有體現和反映。

關於留學生研究的博士論文不多,偶有的幾部全都是從具有留學生身份的創作主體方麵入手,分析留學背景、異域生存體驗以及中外文化衝突對作者文學創作的影響。具體說來,如鄭春的《留學背景與中國現代文學》、李怡的《“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葉雋的《另一種西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來關於留學研究的單篇論文已經很多了,甚至涉及各個領域。例如《史學月刊》和《徐州師範大學學報》近年來就發表了一係列文章,從各個方麵討論留學和中國現代化的關係。而關於異域生存體驗對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影響,李怡也發表了一係列論文,其中《“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日本體驗與中國散文的近現代嬗變》和《“走向世界”、“現代性”與“全球化”》等優秀論文,對於本書的寫作,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是,真正針對現代文學文本中留學生形象的專題研究卻很少。就筆者所見,隻有任怡在《寫作》上發表的《淺析現代文學中的留學生形象》、周文英《鬱達夫留學生小說初探》、盧德平《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沈慶利《道德優越感中的墮落——〈留東外史〉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以及李兆忠在《博覽群書》、《書屋》等期刊上所發表的一些文章,如《“東洋罪”與“西洋罪”》、《想象的中國白馬王子》和《不可救藥的誤讀——讀〈留東外史〉》等,總的說來文章雖然有一些,但是不多。

在楊義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和夏誌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兩位著者針對相關作品有過少許留學生形象分析和主題探討的內容。但是因為作者誌在寫史,有著更為宏大的追求,所以不可能對單一的形象問題做到細致入微和條分縷析的深入研究,這樣也留下了巨大的闡釋空間。另外,董炳月先生的《“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一書,雖然是從文學個案中來透視中日現代文學關係,但因為有些內容和本書的研究相關,其精彩絕倫的論述不無啟示意義。本書準備從創作的客體——具有留學背景的現代作家“自塑的留學生形象”(以日本為中心)這一特定角度進行係統考察和分析論證,希望能夠揭示作為一種社會“集體想象物”的留學生形象中所寓含的中國人的日本觀、日本人的中國觀以及作家的國家立場、民族意識等貫穿整個現代曆史的思想問題。

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現代文學的發生幾乎是共時性的。不僅如此,前者為後者提供了原動力和語境,後者則常常成為了前者文學的感性的顯現。例如平江不肖生和魯迅筆下的人物(含“假洋鬼子”等留學生形象)與辛亥革命的關係,崔萬秋筆下的留學生在境外抗日被驅逐回國,並因為抗日走上了“新路”等等,都顯示出文學和意識形態以及國家民族立場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文學即為“國民文學”,中國現代作家是作為“國民”而展開書寫活動的。隻不過本書將他們的書寫對象置於域外之鏡下進行透視和剖析而已,但這無改其精神立場。

第一章 嫖客與英雄的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