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昆侖山(2 / 3)

《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一》“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過畢方鳥東。”洋水(漾水,即永寧河)、黑水(西漢水)發源於秦嶺西北方,彙合為漢水向東行,又向東北方(在長江安徽段)行進,(在長江江蘇段)轉向南入海,過畢方鳥(地點不詳)東麵。山海經對楚國段的長江非常了解,而且山海經多詳東南而簡略西北,對西北地理的裏數距離與事實相距很大,可見作者沒有親自己到過西北,隻是道聽途說,可見山海經的作者是楚人。

《山海經?大荒西經第十六》“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這指的是太白山山神,也就是中國古代的白虎神,即傳統文化是常說的代表方位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的白虎神,白虎在古代為戰神。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太白山峰嶺陡峭,群峰林立,山間穀地原生自然景觀保存良好,有典型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由於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被積雪覆蓋,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

柳宗元撰《禱雨碑記》雲“雍州西南界於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積未嚐巳也。其人以為神,故歲水旱則禱之,寒暑乘候則禱之,厲疾崇降則禱之,感若有答焉者。” 唐代貞元十二年京兆尹(首都市長)韓皋,命周至令(縣令)裴均禱祀,翌日大雨。北宋皇佑五年春夏不雨,鳳翔府太守李昭遣蘇軾禱於太白山,禱雨立驗。

“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弱水即是洛水,現在的陝西洛河。“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洛河外的陝北地區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豐富,當然是炎火之山,當然是投之則燃了。“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陝北都是挖窯洞居住的,當然是穴處了。“西王母”者,部族之王為女人,部族位於中國西部,故稱為西。“西王母”部族即是女媧部族也。挖土居住,所以說摶土造人。“戴勝虎齒,有豹尾” 戴上虎的麵具,係一條豹尾從事祭神活動。

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米,是太白山的頂峰,也是關中最高的山峰,山頂為平麵,山頂有有高山湖泊,即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三清池、玉皇池、藥王池。湖麵平靜,碧波蕩漾,清澈凜冽,潔淨無雜,印月映日,呈串珠狀排列於拔仙台南北,被譽為“高山明珠”、“太白天池”。

更歎為觀止的是湖邊有一種專門以捕食湖中浮遊生物或小樹葉為生的小鳥,名曰白頂溪鴝,飛行敏捷,鳴聲啾啾,見人不懼,飛臨水麵,銜取湖中草葉,人稱“淨池鳥”、“淨水童子”。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這樣描述過:“太白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樓、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曆曆可見,謂之海市。”古人認為是潛龍吐氣,神明顯靈。

《眉縣誌》中記述:“暑月冰融,香客並攜萬物投池內以祭,其誠心者則池現異光報之。”“池有潛龍,其上常雲霧籠罩,曰封池,虔禱之後豁然開朗,曰開池。潛龍一神,時大時小,出入其中,池麵常放五色光、萬字光、壽字光、珠光、油光各有其類。”

清雍正六年(1728)眉縣知縣張素有詩:“曾記濤名檀廣陵,池光山頂未前開。珠璣萬字須臾織,星鬥一天頃刻出。五色煙霞疑豹變,片時雲霧起龍紋。水經酈注還應續,七發觀瀾不是雲。”

夜晚,明月當空,站在太白山頂峰拔仙台上,仰視天空,明星點點,俯看萬山,竟有遍野燈光。這些燈光相傳是眾神仙齊赴拔仙台向薑子牙討封時手執燈籠。實際上是山間未消融的小塊冰雪在月光下反射的結果。

太白山是渭河與漢水的分水嶺。太白山植被、氣候、土壤、動物,均以海拔高度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垂直景觀帶譜。森林植被自下而上有8個景觀帶,既可以感受到從暖溫帶至寒帶不同的氣候景觀,也可看到各景觀帶內的珍禽異獸。界限清晰,色調分明,各林帶原始純林保存完好。

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蓮香樹、水青樹、星葉草、太白紅杉等21種,產有太白山特有種和新種,如太白紅杉、眉柳、太白參、太白烏頭、太白貝母、太白忍冬等;國家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羚牛、虎、雲豹、金錢豹、金絲猴、紅腹角雉、朱鹮鳥、金雞、林麝、黑熊、青羊、血雉、蘇門羚、大鯢等20多種。林區內外,藥用植物滿山遍野,素有“太白山上無閑草”之美稱,有太白米(假百合)、太白菊(肺經草)、桃兒七(鬼臼)、鹿蹄草等500多種;林下的獨葉草、紫斑牡丹是特有、稀有種類;其它富含澱粉、油脂、纖維、單寧的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第四紀冰川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