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1966年,《中國科學》發布了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使哥德巴赫猜想得到證明,創造了距摘取皇冠上的明珠(“1+1”論證)僅一步之遙的輝煌!這個輝煌的創造者正是陳景潤——中國數學界升起的一顆璀璨新星。
陳景潤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優異的成績,是和他從小對數字、符號有著濃厚的興趣分不開的。在小學、中學讀書時,陳景潤就對數學情有獨鍾,一有時間就鑽進數學的海洋裏乘風破浪,盡情遨遊。
但是光有對數學的興趣還不夠,還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學習以及名師的教導。幸運的是,在陳景潤的成長道路上,他遇到了這樣的名師。
1948年,陳景潤背著書包來到英華中學念書。在那裏,陳景潤遇到了讓他受益匪淺的名師沈元,也讓他從此和哥德巴赫猜想結下了不解之緣。
沈元原是國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係主任,1948年因戰事被迫滯留在英華中學任教,而陳景潤恰恰是他任教班上的學生。
沈元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他在數學課上,經常融入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知識。有一天,沈元就興致勃勃地給同學們講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哥德巴赫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說到這裏,沈元稍微停頓了一下,微笑著看著大家,教室裏的同學們都在小聲地議論著。沈元接著說:“但猜想不經過嚴密的論證,就永遠隻是猜想。很遺憾,哥德巴赫終其一生也沒能把它證明出來。”
沈元又比喻說:“數學被譽為自然科學的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數百年來,無數的數學家前赴後繼,為摘取這顆明珠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最終也沒能攻克這道難題。”
陳景潤聽得格外入迷,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在他的心裏激起了一片漣漪,他暗暗地下定決心:誓要摘取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從此,他就踏上了摘取王冠上明珠的艱辛曆程。
幾年之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數學係畢業,後又被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珠,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站在新的起點,陳景潤更加刻苦鑽研,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對哥德巴赫猜想艱苦卓絕的論證。
在中科院裏,大家眼裏的陳景潤是個十足的科學怪才,滿腦子都是數學的他經常獨來獨往,既不愛逛公園,也不喜歡遛馬路,有時候甚至連刷牙、洗臉這樣的生活小事,陳景潤都嫌浪費時間給忽略掉了。
有一次,陳景潤去食堂吃飯,他低著頭一邊走一邊若有所思,眉頭緊鎖,似乎是在尋找某個困擾了他很久的問題的解決思路,“到底怎樣才能解決呢?”他腦子正在飛快地轉動,突然,“砰”的一聲,他感覺額頭好痛呀,頭撞到什麼了!他連聲道歉說:“呀,對不起,對不起!”不料抬頭一看,竟然是棵大樹。路人都在笑他,他自己也尷尬地笑笑,摸摸撞紅的腦門,繼續沉思著往食堂走去。
還有一次,一大早陳景潤就來到圖書館,找了個安靜的角落坐下來後,便如饑似渴地看起書來。不知不覺天就黑了,圖書館關門的時間到了,管理員大聲喊了好幾聲,確認沒人後,鎖上門回家去了。而此時沉浸在數論海洋中的陳景潤卻渾然不覺,等到他發現圖書館空無一人的時候,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無奈之下,陳景潤隻好打電話給黨委書記,一番周折後,才得以從圖書館裏出來。
就這樣,不管嚴寒還是酷暑,陳景潤在一個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裏,借著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夜以繼日地努力,忘我地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論證中,他計算的稿紙都有幾麻袋。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66年,陳景潤正式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消息一出,就旋風般席卷了整個數學界,震撼了中外的數學家。很快,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就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並將其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成為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