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盤點東大街:商業是令人滿意的
東大街在一個時代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枚交子,在另一個時代集結了成都八成以上的錢莊、票號、捐號、銀號、銀行。
周詢是一個極有耐心、愛思索的細致人,記事記物,徐徐道來。但他卻一口指出:“銀號多在東大街、新街。”(《芙蓉話舊錄》)
這些銀號主要有:上東大街北側的南新街鄭興盛長、萬鎰源,北新街翁永聚公,南暑襪街焦恒豐裕、孫裕川厚、尹恒興裕、馮新元裕;上東大街南側的學道街喬寶豐厚、孟同泰蔚;西東大街郝德盛裕、雲祥店內郝建明順,中東大街李世德輝、郝天厚長等。
東大街不僅經營銀子,還生產銀子。於是有了這樣的記載:“機器局在城東……銀圓局在機器局間壁,專司鑄造銀、銅圓。”(《芙蓉話舊錄》)
據《成都通覽》記載,當年東大街上的金鋪可謂枝繁葉茂。上中東大街的張興隆金、師新懋和、薑亨盛公、王公順同,城守東大街的韓一心成、李天成亨、肖洪順合分號洪順金,中東大街的高同信源,北打金街的江公盛亨,科甲巷的高全興隆、張新發金等都是東大街上有名的金號。當年著名的萬鈺銀樓,就設在西中東大街上,乃成都銀器業開設較早、較大者。
當年整個成都城全部的蘇廣洋貨貿易,可以說幾乎都在東大街一線上,如西東大街的公泰字號、元利生號、馬裕隆號,中東大街的章洪源號,暑襪街的正大裕號,科甲巷的從仁祥號等大名鼎鼎的牌子。這裏提到的蘇廣洋貨,隻是一個概稱,它們的種類多達數百種。
清末,市民如想做刀具、打剪子,一般都去東大街附近。如城守街的廖廣東、董江西,暑襪街的照世茂公、趙德明,交子街的杜炳蘭、陳兩儀、戴恒義、喻樹山等,計有刀剪店21家。
全成都,東大街的鋪麵租金最貴。“東大街、城守街、學道街、青石橋、總府街等處之鋪麵,租金甚貴。”(《成都通覽》)
按城市建築體價值規律演算,租金最貴的房子基本上就是房價最高的房子,二者完全成正比關係。也就是說,在成都,東大街的房地產最火,尤其是商氣最濃、商機最多、商品最賣得起價且銷量喜人——否則,怎麼交得起那麼昂貴的房租呢?
東大街有“首街”的稱謂,主要應該得益於它的口岸。凡是與地有關的
全成都,東大街的鋪麵租金最貴,“東大街、城守街、學道街、青石橋、總府街等處之鋪麵,租金甚貴”。(《成都通覽》)
產業始終難以避開李嘉誠的那句“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論斷,東大街也不例外。明、清兩代甚至更早的唐代,都在下東大街盡頭設有成都東麵唯一的城門,省城的水、旱兩路都在東大街延伸出去的城東南方集結。繼而東大街成為入城之後最方便上貨、卸貨,售賣的地方,沿街居民出城通暢,買木柴、挑河水也都得心應手。加之總督部堂、大慈寺、府城隍廟以及外東的名勝景致都在這一線上,這就更使得它的凝聚力格外突出了。
我們來看看《成都通覽》的說法:“棉花街、青石橋之店有彈唱者,夜間入店,以備旅客消悶。唯東大街之客店,不準彈唱,因恐擾及商家生意也。”
在東大街,一切都得給生意讓路,包括音樂、娛趣與女人。
從現存的文獻來看,東大街的商貿發展、發達,繼而帶動整街繁茂達到鼎盛的時間應始於19世紀中葉。清末資料載,外來百貨到達成都後均要設立發售所,就像我們今天做商品生意所需的“批發”與“零售”點一樣,隻不過那時的產、銷可能常是一個老板。
東大街輻射帶上的“發售所”凡十數家,算得上是很集中的商貿街市了。粗粗一數,有瀘州草紙、納溪草紙,章洪源的杭扇蘇貨,元利生發售的外洋各燈各機械品,壺中春的廣東、北京各種藥品,元利生、公泰字號、馬裕隆發售的蘇廣洋廣,忠信店門首油紙攤售賣的廣東溫天德茄南香、黃祥華如意油,西幫字號及新街西幫票號售賣的山西龜齡集,各雲南幫字號所售的雲南春茶及老鸛膏、點錫、天生黃等。此外,還有東大街、魚市口的嘉定紗帕、湖縐、大綢,東大街馬裕隆、暑襪街正大裕售賣的蘇廣洋貨及洋衣料、蘇杭綢緞等,南暑襪街吉祥店的參、茸、藏香、燕窩、阿膠,學道街、城守街上售賣的北京各種藥丸及蠟丸,東門外大碼頭敘府草席等。
文獻記載說,外地人到成都來,隻看見成都各個街道賣貨之多,摻雜不一,反而不知所措,不知該從哪裏著手購置。從晚清文字來看,當年在東大街上的“貨”品有京貨、蘇廣洋貨、雲南貨、佛金及金銀箔、帽鋪、下江綢緞、湖縐綢緞洋布鋪、草紙幫、珠子顏色、扇子鋪、香粉鋪、耳掃耳瓢、竹挑箱、綢子、碗鋪、柴、豬肉市、赤金鋪等。東大街沿線上分支街道也十分火熱,比如北紗帽街、北打金街、南打金街上的靴鞋鋪、銅錫械鋪、皮箱鋪、錫器鋪、大箋鋪,科甲巷的小兒靴鞋鋪、琉璃燈鋪、捏像、雕塑神像、花翎絲棉綏帶、木匣燈籠鏡箱鋪,走馬街上的丸藥店、鐵絲鋪、電線鉛絲鋪、學務所用藍格紙、皮領皮帽條袖蓋,城守街的礎玉鋪。此外,青石橋、學道街上有書籍鋪、筆墨鋪、碑帖鋪、天平鋪,大慈寺有紅紙作坊、鉛粉鋪,東門城隍巷有米市,南紗帽街有報童賣報,東門城牆邊有竹竿賣,東門外有木料、磚瓦等。
因著眾多百貨的集結和擴張,東大街一帶還逐漸形成了那個時代極具口碑的名店名品。主要有中東大街南側走馬街上“長發美”出售的湖縐摹本、“馬正泰”出售的鐵絲、“肖長興”出售的藥品,青石橋“小酉山房”之洋式信箋,西中東大街北暑襪街上“爛招牌”之剪刀、“步雲號”之老酒,中東大街交叉的北打金街上“同發魁”出售的大箋、某“三字店”出售的錫器,以及下東大街大慈寺“三義公”所售之紅紙等。
正是這些魅力十足的百貨貿易在東大街上的蓬勃發展,吸引了更多的成都居民逢閑必往,更多的外地人來此做生意,尤其是那些企盼挖出“第一桶金”,以實現自己畢生追求的發財夢的主更是趨之若鶩。
熱捧和浮華導致街鋪金貴,這讓眼界開闊的傅崇矩都覺得“租金甚貴”。晚清東大街的繁華持續而穩定,近百年的成都內外筆墨無一貶之。東大街就是在這樣的歲月中,不斷凝聚全省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乃至蘇杭豪商在這裏安家落戶。《芙蓉話舊錄》記載:“公館、雜院租金,多按月交納,鋪麵則多按季或按年交者。”
清代,入駐東大街及其附近的商幫店鋪大大小小竟達數十個之多:欄杆幫、古董玉幫、綢緞幫、錢店幫、典當幫、京貨幫……
20世紀90年代初的《成都城區街名通覽》對東大街有如此記載,“此街為瀝青路麵,兩邊均平房商店,是曆史悠久的商業街道,也是東門進城後東西幹道的首街” 。那時,東大街一線經濟實體眾多,如下東大街南側100多米長的南馬道街就有錦江區建築工程公司、市旋具廠、銷售五金配件的機電公司、藍馬城鄉建設開發公司、誼僑房地產開發公司等企業。
作為第一個明確提出建立“西部華爾街”的學者,成都市政府參事、經濟學家王進說:“高樓林立那隻是表麵現象,未來的東大街,應該是一個巨大的MALL,金融機構雲集於此,銀行、保險、股票、期貨、基金、信托、風投……這是一個人氣非常旺的地方,包含各種各樣的投融資機構,更是一個高端的商務、金融區域,與金融業相關的中介機構、酒店和會所一應俱全。成都應該爭取成為繼上海和深圳之後,第三座設立證券交易所的城市。證券交易所是一個巨大的投融資平台。有了它,無論是企業上市,還是發行基金、債券,都將更加便捷。”此外,王進認為還應該建立技術產權交易所等相對低端的融資平台,讓大大小小的企業、機構都獲得好的融資渠道,讓社會資金都有投資的門路。
現在,從鹽市口到東大街一線除已雲集多家內資銀行外,彙豐銀行、渣打銀行、荷蘭銀行等外資銀行已相繼入駐,中英人壽、中保、中德安聯等金融企業也集聚在這一線。目前,這一帶的銀行、證券、保險、投資公司等金融企業已多達58家,初步形成金融企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