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阿鬥也會變聰明(1 / 2)

聞雞起舞這個成語,現在可以用來形容李承乾暫時的境況。

每天早晨天未亮,李承乾就偷偷摸下玉山,帶個防太陽的鬥笠,穿作很順便,黑衣短打,幹練精神,他打扮如農家小哥,腿兒依舊是瘸的,走路的樣子別扭,因為他的腿傷為此獲得不少人噓寒問暖。因為長期養成被人欺負的性格,不論大人小孩,都能叫得動李承乾幫忙,李承乾也樂意包攬髒活兒累活兒,所以李承乾很受玉山腳下農戶的熱愛,幾天時間已經和幾個莊戶的農戶打成一片,雖然不清楚,他現在的執拗勁兒能堅持好久,是否真因為陳華一句話就做出改變,想要立誌成為一名有得的明君,讓天下的黎明不受苦,但改變總歸是好的,至少不像以前,李承乾啥生活目標都沒有,純行屍走肉一個,不務正業的紈絝浪蕩兒,不然老李不會打斷他的腿兒送玉山書院來再教育。

玉山腳下的農戶,忙著春種的事情,無暇顧及灌溉農田的溝渠。所以玉山上的學生,就在院長大人的組織下拿著鐵鏟和竹簍,推著獨輪手推車,沿著溝渠一直幹著清淤的工作。

溝渠引水源頭取自南山畔,那裏有流過藍田縣的一條渭水支流,玉山書院組織了幾十個年齡十五歲以上的壯勞力,以程處默和尉遲寶林領隊,嚴寬夫子現場監督,從南山開始,把溝渠裏麵因為淤泥或者前一年收割後扔在溝渠裏麵的農作物莖稈打撈起來,溝渠也就橫豎六尺寬,工程量不是很大,玉山書院的學生幹的非常賣力,因為每天到了中午會有人專門送飯,而且還是玉山書院食堂的特色飯菜非常爽口,幹活有飯吃,一來不用上課,二來那些幹清淤的學生,以前都沒做過這種事兒,覺得新鮮,說說笑笑,工程進度頗快,十天左右,都已經完成了大半,頗受農戶的感恩戴德。

玉山腳下的幾十個莊子上的農戶,莊稼收成了,自然是要上交給侯府,而藍田侯是玉山書院的院長,換句話說,玉山腳下的農田,都是種養活玉山書院幾百人老師學生的糧食基地,陳華也給書院的學生灌輸玉山書院是山下農戶養起的這種思想,而且還準備讓嚴寬夫子帶隊,在玉山腳下弄出兩塊試驗田用來選優良的種子,一代代選下去,總能選出畝產高抗旱抗蟲強的種子。造福山下的農戶,就是造福書院,不能有讀書人眼高於頂,瞧不起農耕桑種的人,否則會受到書院的責罰。

玉山書院的學生幫忙清理溝渠的事,在農戶見的口碑傳的很好。

古往今來,讀書人,不管是讀什麼類別,都有清高的念頭,農戶他們是看不起的,覺得幹的活兒累,地位又低下,但玉山書院此舉,完全打破了書院學生高高在上的形象。非但玉山腳下幾十個莊戶上的農戶有此讚美的議論,就連長安城,躲在弘文館中天天研究學問的幾個儒家老學究,都對玉山書院親民的行為深感詫異。

一來,他們覺得,玉山書院去幫組農戶耕種,是一件助人為樂的事值得讚揚,二來想到玉山書院的前身是格物院,一幫研究奇淫技巧的學徒,地位比農戶還低下,幫組農戶解決耕種問題,此舉談不上自降身份,隻能說是互助。研究學問的,多少是看不起格物院能做出多大的貢獻,無非是專研世人不明白的怪力亂神現象,來蒙騙眼球罷了。

大儒,多少是看不慣現在風頭正火的玉山書院,做出那些博取眼球的事和學問沾不上邊兒,充其量就是嘩眾取寵,尤其是國子監那種老牌的正統書院,甚至有不少學子借著玉山書院幫助農戶耕種的事,議論為借機炒作,其實是想壯大玉山書院的招牌。

有關於外麵的議論,陳華或多或少,還是從幾個人嘴裏聽到了風聲。

玉山書院該怎麼管理,那是他自己的事,用不著外人來訓斥管理的方式是否想奪人眼球。玉山書院的學生,絕對不會是國子監裏麵那幫坑貨,隻知道明經、進士,寫文章,研究詩詞歌賦,典型的紙上談兵,當官或許需要這種思想固執的人維持社會的平穩,但要論發展,他們就有思想的局限。

陳華心裏有個打算,全書院放假十天,全體出動,幫助玉山腳下的農戶完成春種,不僅僅是玉山,玉山附近的莊戶也要親力親為。而且打出的口號是,死讀書,隻能把書讀死,親近自然,才能明白格物的道理,才能想到更多簡單的辦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