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二章 強勢歸來(1 / 2)

臨安,皇宮,大慶殿大朝會上。

百官上朝,參拜皇帝,然後紛紛啟奏,如今所議的話題主要隻有兩個,一是如何應對大軍壓境的金兵,一是如何平息因賑災不利而造成的沸騰民怨。

對於淮河北岸集結的金兵,不少官員已經發現了蹊蹺之處。據細作回報,金兵集結超過十萬,糧秣器械已經備齊,卻遲遲不見動靜,既不見金人發兵南侵,也不見金兵退去,隻是每日派遣散兵遊勇過河搶掠,似乎在等待什麼。

不少人心中都有所猜測,可沒人敢將心中的猜測宣諸於口,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一旦說出口,很有可能給自身帶去無妄之災。

賑災一事進行的也極不順利。大量的災民流離失所,即便趙昚撥下了大批的賑災銀兩,希望各地官吏能夠可憐民生,盡心賑災,但仍舊有許多災民死於饑寒交迫之中,大批的災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求生存,就連臨安城內也有了不少乞討的災民。

“官家,如今賑災一事刻不容緩,老臣鬥膽,懇求官家準許已辭官的原戶部尚書李瑜、翰林侍讀學士王君曉官複原職,全權負責賑災一事。”趙鼎率先上奏。

李瑜和王君曉官複原職一事所代表的含義滿朝文武都明白,範同頓時跨步而出,力阻道:“官家,臣以為此事萬萬不可!李瑜王君曉二人當日在秦天德辭去國師一職後,出言不遜,更是罔顧君恩,目無官家一同辭官。不知趙相為何要保薦此二人,難道趙相以為朝中百官還不及此二人麼!”

“範相此言差矣,本相何曾說過此話?隻是本相希望能夠仿效春初之時,國師賑災之策,以賑濟災民,而李王二人對國師賑災之策一清二楚,由他二人督辦,自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什麼國師!大宋如今哪裏還有什麼國師!”範同心中一驚,他知道趙鼎曾經去過錢塘求見秦天德,但趙鼎和秦天德之間究竟說過什麼他卻不清楚。

如今朝會上,趙鼎居然開口替跟隨秦天德一同返回錢塘的李瑜和王君曉求情,這不能不讓他擔心,懷疑秦天德和趙鼎之間是否達成了什麼協議。

他很清楚秦天德心中對自己一派和趙鼎一派的看法,秦天德為了官複原職和趙鼎達成協議,合力針對自己,這絕對是有可能的。而如今很可能就是趙鼎在向秦天德表達善意,為秦天德的複出鋪平道路,替李瑜和王君曉求情官複原職。

秦天德難道真的要回來了麼?這是範同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官家,秦天德當日貪贓枉法,侵吞戶部官銀,縱容親族為非作歹橫行鄉裏,更是為一己私名擅殺各地官吏。當日官家看不慣其擅權弄朝,朝中文武共同參劾,本應將其治罪。

奈何此人心思狡詐,以退為進,裝作憤而辭官,謀求官家諒解。而官家千古仁心,念在此人昔日的功績,準許他回歸故裏,沒有追究其罪責。

但李瑜此人當時身為戶部尚書,在秦天德貪墨戶部官銀一事中罪責難逃,官家沒有將其治罪已是格外開恩,怎能令其官複原職?

王君曉更是大逆不道,居然敢當著官家之麵,稱讚秦天德為‘肱骨之臣’,並且口出狂言,聲稱‘大宋中興無望’,更是指責官家會毀去太上皇所建基業。此等逆臣,官家饒他一命就已經算是他的造化,怎能在令其官複原職?”

範同的話頓時引起了朝中其黨羽的出言附議,禦史中丞勾龍如淵亦出言相附道:“官家明鑒,此二人辭官當日對官家之不敬百官有目共睹,若是讓此二人官複原職,引得他人爭相效仿,藐視官家,趙相付得起這個責任麼!”

趙鼎和秦天德之間的談話,隻有他們兩個知道,連趙昚都不清楚,更不要說是張浚李光之流。趙鼎從錢塘返回當日,隻是回稟趙昚,說是秦天德不肯回朝,其餘的並沒有多說。就連今日想要舉薦李瑜王君曉二人官複原職趙昚都是剛剛知曉的。

所以當趙鼎舉薦李王二人後,麵對範同及其黨羽的大力阻攔,張浚李光等人並沒有支持趙鼎,隻是默不作聲。

趙昚也沒有表態,隻是冷眼旁觀的看著趙鼎與範同等人據理力爭,腦中回想起身在錢塘時秦天德對他說及的一切。

趙鼎舉薦李王二人官複原職深合他的心思,但麵對範同的質疑,居然沒有請示他,而是擅自做主強行與範同等人爭辯,眼中顯然還是忽略了他這個皇帝。

範同雖然口口聲聲是在替他考慮,可是趙昚聽的很明白,那隻不過是範同的借口,範同最根本的就是想阻攔秦天德的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