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語言風格樸實無華。作者之所以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而不像一般的文藝作品那樣喜歡使用華麗的辭藻、大量的景物或心理的描寫以及誇張等手法,緣於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傳記作品必須遵循的原則是紀實性和史料性,在關鍵節點上,不允許虛構的成分。雖然在撰寫的過程中,對於所搜集到的材料有所取舍,突出重點,粗細結合,但也應當遵循紀實報道的原則,不允許任何篡改和歪曲。另一方麵則是法師本人是一個非常真誠樸實的人。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與老法師一輩子低調、不張揚的為人處世原則完全吻合。所以,作者在語言風格的選擇上,采用並沿襲了老法師一貫的講故事的方式:樸實、親和、真誠。因而在文字的敘述上則不張揚,低調內斂,但卻有一定的張力。
第三,作者和傳主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精神溝通,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作者與傳主在精神上不能夠溝通,那麼,盡管作者以嫻熟的寫作手法,妙筆生花,將傳主各個時期的生活經曆寫得非常準確細致,辭藻華麗,語言娓娓動人,但卻不能深入到傳主內心精神世界中去,這樣的作品,不能夠被看成是完全成功的作品。而這部傳記,則因為作者自己具有信仰,自然能夠貼近老法師,基本把握住了老法師的為人及修學精神。譚天與昌臻老法師,今生雖無見麵之緣,但有宿緣。寫作此書的過程,也是作者專修淨土的過程,讓讀者走進法師,在書中的謀篇布局中都能感受到。
第四,背景寬廣,源流並重。任何一部傳記雖然記錄的是個人的事跡,但個人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大環境。本傳記在記述法師一生的過程中,對於當時具體的時代特點和社會環境也作了充分描寫和敘述。從這裏,讀者可以充分理解順逆境界尤其是逆境對於法師身心的磨煉,從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成長過程和心路曆程。除了描寫時代和社會背景之外,作者還以較大的篇幅描寫了法師的家族背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師成長的特殊家庭環境,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師,尤其是法師“學佛先學做人”思想的形成過程。
最後一個特點是可讀性。書是供人閱讀的,傳記類的著作更是如此。因此,可讀性顯得十分重要。本傳記的特點是情節曲折豐富,引人入勝,語言簡明易懂。雖然有20餘萬字,但讀起來並不吃力。看得出來,作者在撰寫本傳記時,是竭盡心力,力圖做到史料性、紀實性、可讀性的有機融合,並在這方麵付出了大量勞動。
我相信讀者一定會喜歡這部傳記,因為它不僅能安穩當今浮躁的人心,而且還能夠激勵人們努力精進向上。
佛教學者、本書特約編校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恕豪
2010年10月